收音机为什么不淘汰掉? 夏日的黄昏,窗外蝉鸣阵阵,我从老旧的木箱中小心翼翼地取

熹然说历史 2025-05-05 16:28:07

收音机为什么不淘汰掉? 夏日的黄昏,窗外蝉鸣阵阵,我从老旧的木箱中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台尘封已久的红色"熊猫牌"收音机。它曾是我爷爷1976年结婚时的"三大件"之一,到我童年时代,它已从家中最显眼的位置逐渐退居到角落。拂去灰尘,转动旋钮,沙沙的电流声中,断断续续传来一段熟悉的旋律——《昨日重现》,歌词唱道:"当我小时候,聆听收音机,等待着我最喜欢的歌曲。"一瞬间时光仿佛倒流。 收音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位年仅31岁的犹太青年科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他在1895年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奠定了基础。随后在1910年,美国科学家邓伍迪和皮卡尔德发明了以矿石作为检波器的收音机,因此被称为"矿石收音机"。这种无需电源、结构简单的装置只需天线、地线以及基本调谐回路就能工作,深受早期无线电爱好者的青睐。 "爷爷,这东西怎么没电池也能听声音?"童年的我曾好奇地问。 "这是矿石收音机的原理,它利用天线捕捉电波信号,通过检波器将声音提取出来。"爷爷耐心解释,"不过你手上这台可是晶体管收音机,已经进步多了。" 中国收音机工业的转折点发生在1958年3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我国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在上海诞生。这台便携式7晶体管中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采用木质外壳,带提手,整机尺寸270毫米×160毫米×92毫米。当时,全部50多种零件均实现小型化,只有7只三极管和2只二极管是国外产品。这标志着中国收音机工业从单纯依赖进口组装转向自主研发制造的重要一步。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电子工业取代了传统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新支柱,收音机工业是当时电子工业中民用的主体。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电子管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产业分布集中在上海、天津、南京三大城市。 到了70年代,收音机达到全盛时期,卡朋特演唱的《昨日重现》便是那个年代的产物。我父亲经常回忆,那时家家户户都以拥有一台收音机为荣,它不仅是获取信息的窗口,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到了80年代,青年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便是收音机,与自行车、手表并列,被视为家庭豪华摆设品。 而如今,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收音机逐渐被边缘化。爷爷珍藏的收音机,从家中的"座上宾"变成了"老物件",甚至成为收藏家追捧的对象。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会像歌中唱的那样,守在收音机前等待自己喜欢的歌曲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通讯中断,电力瘫痪。在一片废墟中,村民老李靠着一台手摇发条收音机,第一次听到了外界的消息。当广播里传来"全国各地救援力量正火速驰援灾区"的声音时,他眼中的绝望变成了希望。这个真实的故事,正是收音机在危难时刻发挥独特作用的生动写照。 收音机之所以至今未被淘汰,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紧急情况下的不可替代性。与智能手机、互联网等现代通信工具不同,收音机具有几个关键优势:覆盖广泛、接收方便、成本低廉,最重要的是抗损毁能力强。在断电、断网、断通讯的危急关头,收音机能够成为重要的应急广播终端 南非开普敦的Freeplay公司在1996年推出的发条收音机就是为应对紧急情况而设计的。这种收音机完全依靠机械能或太阳能驱动,无需电池或外部电源。上足发条需要摇54圈,中等音量下可以连续工作约33分钟 。 这类设计使得收音机在战乱地区、野外工作、垂钓露营以及突发自然灾害时成为理想的应急工具。 2010年,我参观了一个应急通信展览,亲眼见证了为不同场景设计的应急收音机。一位工程师告诉我:"应急通信系统主要应用于消防、地震、森林防火、城市救援等突发事件。在这些系统中,包含人员、硬件设备、指挥调度方案等多方面因素 ,而收音机则是其中连接指挥中心与普通民众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是,在车载娱乐系统已高度数字化的今天,中美两国却几乎同时提出要求汽车重新安装传统收音机功能。最近有消息称:"汽车上逐渐消失的车载收音机,可能要强制加回来了" 。这一举措背后是对应急通信系统完整性的考量,特别是在大规模灾难或其他紧急情况下,收音机可能成为获取官方信息的唯一渠道。 在当前的手机中,收音机功能正逐渐消失。一位用户在浏览工信部网站时发现,有代表提出了要求手机厂商安装"调频信号接收模块"的建议 。这反映了人们对收音机应急功能的认可与重视。 我采访过一位在四川地震救援中参与工作的志愿者,他深有感触地说:"那次灾害中,我亲眼看到收音机如何成为灾区人民的精神支柱。它不仅是获取救灾信息的工具,更是黑暗中的一丝光亮,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在那种情况下,再先进的智能手机没电后也只是一块砖头。" 从技术角度看,收音机能在灾难中发挥作用还因为它的信号传输原理。无线电广播将信号转化为电磁波,通过信号塔发送,接收端只需安装天线接收电信号即可 。

0 阅读:12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