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先云死时才25岁,被子弹打穿身体三次,倒在北伐前线。他是毛泽东发展入党的第一批

潮咖聚星光 2025-05-05 16:48:02

蒋先云死时才25岁,被子弹打穿身体三次,倒在北伐前线。他是毛泽东发展入党的第一批人,是黄埔军校的风云人物。 而他同窗的贺衷寒,后来成了特务头子,混进蒋介石阵营,靠打压共产党爬上高位,这两个原本在同一起点的青年,最终走上了完全相反的路。 蒋先云是湖南人,出身并不富裕,从小成绩拔尖,1919年,他在长沙参加五四运动,一度冲进湖南省公署,撕毁官报。 他有胆有谋,没多久就和毛泽东在湖南新民学会中认识。 1921年,毛亲手发展他加入共产党,还一同在长沙组织工人运动,蒋先云当时二十出头,干事风风火火,被很多青年当作榜样。 他后来去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当时黄埔聚集了全国一批有志青年,他在那里发起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这个组织后来成了共产党在黄埔的地下核心。 他吸收了很多后来成名的将领,比如徐向前、左权等,当时蒋介石还没彻底反共,对蒋先云这样的人是既忌惮又欣赏。 他曾三次试图拉拢蒋先云,许诺给他师长、军校教育长的位置,蒋先云不为所动,说了那句后来广为流传的话:“头可断,党籍不可牺牲。” 这是他写给毛泽东的信中亲笔写下的句子,后来被原文收录于《毛泽东传》中。 北伐战争开始后,蒋先云在前线身先士卒,他参加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这两场仗都是硬仗,蒋介石非常倚重他,专门把他派到第五军担任党代表,也就是政治工作负责人。 在临颍战役中,他带着敢死队冲锋,身中三弹依旧不退,最后在战壕里被发现时,仍紧握武器。 据当时《国民革命军战报》记载,蒋先云被抬回指挥部途中已经昏迷,临死前嘴里还喊着:“胜了没有?” 贺衷寒也在黄埔军校,是第三期学生,他早年也参加五四运动,被捕后出狱,按说,这两人背景差不多,但贺衷寒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条路。 他当时跟张国焘不合,被开除共青团籍,从此对共产党渐渐疏远,他口才极好,经常在课余搞演讲、辩论,赢得不少老师和同学的好感。 蒋介石注意到他后,把他调到军校政治部,开始重用他。 贺衷寒一开始没明确表态,后来蒋介石在1926年搞“清党”,要整顿共产党势力,贺衷寒积极响应。 他和几个军校里的骨干成立了“孙文主义学会”,这是一个明面上学习孙中山思想的组织,实际上是排斥共产党,替蒋介石清洗异己的工具。 他还和谢持等人一起起草材料,列出黄埔哪些学生有“赤化倾向”,主动递交给蒋介石,这些材料后来成为清党行动的重要依据。 中山舰事件爆发,蒋介石开始对共产党下手,蒋先云当时站在讲台上,向军校学生宣布退出国民党,理由很简单:“国民党已不再是革命政党。” 他的发言引起全场震动,最后有200多人效仿,也退出国民党,蒋介石大怒,但碍于舆论,只能暂时收手。 而贺衷寒则在此事中选择沉默,不发一言,几个月后,他被调入“中华复兴社”,这个组织就是军统的前身。 到了西安事变,贺衷寒彻底暴露野心,他力主武力解决张学良,反对蒋介石妥协,甚至提交书面建议,希望由他组织一支“清剿军”去“肃清西北”。 蒋介石看穿了他的意图,回南京后把他一脚踢到交通部挂个闲职,这一段在《蒋介石日记》中有明确记录,蒋写道:“贺某妄图自立门户,狼子野心。” 蒋先云早早牺牲,没赶上后来风云变幻的年代,但他留下的影响深远。 周恩来为他主持追悼会,称他是“信仰之士”,徐向前题词:“蒋先云烈士永垂不朽。”他的故乡衡阳为他建了纪念碑,后来又设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他生前的信件、照片,很多被收入《黄埔群英录》,作为青少年学习材料。 贺衷寒活到了70年代,最后病死于台北,他一生职位不少,但再没真正被重用。 他晚年写过一封信,说自己“对国家忠诚”,但没人买账。 他早年的投共、反水、举报,抗战期间对共产党敌视,都被记录在案,成了历史教材中“反面典型”。 这两个曾在黄埔同窗、曾一同讨论理想的青年,最后走上了两个极端。 一个在战场上为信仰流尽最后一滴血,一个在权力斗争中越陷越深,最终孤独收场。 不是时代对他们不同,而是他们对时代做出了不同的回应。

0 阅读:155

猜你喜欢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

潮咖聚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