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一地主将300名八路军接到家中休养,谁料八路军还没待一会,1200名

如梦菲记 2025-05-06 09:43:44

1939年,一地主将300名八路军接到家中休养,谁料八路军还没待一会,1200名日军就围了过来,激战一番后,八路军的子弹便打光了,就在危急时刻,这个地主又跑了过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春,冀鲁边地的风还带着料峭寒意,战火却早已燎原,连月的拉锯战让八路军第五支队疲惫不堪,几百名战士在与日军周旋后勉力突围,辗转进入德州境内的大宗家村,战士们背上的血迹还未干,步伐已经开始踉跄,他们需要一处能挡风的地方,更需要片刻喘息。   村庄不大,四面环田,街道弯曲,夹杂着老屋与黄土墙,一座宅院却极为醒目,高耸的角楼如烽火台般矗立在村东,一堵两人高的青砖墙将主院围得严严实实,这是宗子敬的家,一个年逾七旬的地主。   他家在这片土地上已有三代,田地广,声望高,人说他是个“仁义财主”,年年赈济荒年,凡事亲力亲为,连自家佃户都直呼他一声“宗老爷”。   当日八路军进入村中时,宗家的大门敞开了,士兵们不声不响地卸下行囊,在院中席地而坐,有人包扎伤口,有人靠在门边打盹,宗家厨房连夜生火,锅灶声不绝于耳。   士兵们终于尝到了久违的热饭,一口下肚,浑身都透了暖气,宗宅后院的大空地,被铺上了草垫,临时成了兵营,角楼上的望哨也换成了军帽下的目光,枪口默默地对准了远方。   不等疲惫消散,麻烦已迫近,天刚泛亮,侦察兵带回消息,日军正沿村道而来,人数众多,重武器齐备,卡车的轰鸣压过了鸡鸣犬吠,日军兵锋所指,正是这座尚未苏醒的小村庄。   兵力悬殊令人胆寒,三百人对一千二,士兵开始布防,宗家的院墙被临时改造成掩体,屋顶架起轻机枪。   宗子敬一声不吭,悄悄安顿好家中老小,让他们离村避险,他留下的只有几个忠仆和一口棕木大柜,藏在牲畜圈后,尘封多年。   战斗在上午开始,日军以火力开路,步步逼近,迫击炮砸在砖墙上,弹片飞溅,碎砖乱舞,角楼发挥了极大作用,八路军依托制高点阻击敌人,交火持续到正午,火力愈加凶猛,日军从正门转攻侧墙,又被打退数次。   随着弹药消耗殆尽,士兵的神情开始变得凝重,从早晨到黄昏,弹药几乎全部打光,最后几发子弹被攒在步枪中,准备做最后一击,兵营寂静,战士靠在墙根喘息,手中的刺刀已然上膛。   就在这死寂间隙,一阵沉重的脚步声打破了沉默,宗子敬提着一盏油灯,领着仆人穿过残破的砖瓦,来到宅后。   他走到牲畜圈前,让人挪开一口石槽,露出地砖下的暗格,格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十几个木箱,箱盖一掀,枪支与弹药的光芒在油灯下熠熠生辉。   三年前,济南失守,局势紧张,他不声张地托人从青岛黑市购得这批枪械,躲开日军耳目,夜里分批带回。   自此深藏地底,从未向人提起,今朝出土,正合时宜,战士们重获装备,迅速重新布阵,角楼再度响起密集的枪声。   入夜之后,日军开始撤退,战场上一片狼藉,墙角下散落着士兵的帽徽,巷口倒着翻覆的卡车,援军终于抵达,从村南切入,与宅中战士形成合围。   敌军无力抵抗,仓皇而退,村内巷战持续至深夜,最终清扫战场时,地上多是敌兵的尸体。   宗宅未倒,砖墙满是弹痕,院中一棵老槐树的枝桠被炸断,碎木散落在瓦片之间,宗子敬靠坐在门槛上,望着院中洒满月光的砖地,一言不发。   他没有领取功勋,也未接受表彰,只嘱咐家人将剩下的弹药擦拭干净,日后或许还有用,大宗家村因这一役被永久记入史册,成为北方抗战地图上一处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节点。   一个老人的沉默准备,一场看似绝望的死战,换来了一次激动人心的胜利,在民族存亡之际,每一个挺身而出的身影,都是历史最亮的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海报新闻 2021-03-17——《红色冀鲁边·抗日⑨丨 鲁北老区人民冒死三救龙司令》

0 阅读:2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