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回家时,却被一旁的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同志,你还没买票呢?不能进。” 1992年,山西忻州,一位花甲老者站在阎锡山故居门口,满脸风霜,眼眶泛红。没人认得他,但他却对这座宅子熟得不能再熟。因为,这里原本是他的家。 老人的名字叫阎志惠,是昔日山西王阎锡山最宠爱的儿子。 阎家祖上是五台县河边村的生意人,靠着做买卖发了家。到了阎锡山这一代,更是风光无限——早年投身革命,是国民党的元老人物;后来坐镇山西,活脱脱一个土皇帝。 阎锡山一生有六个儿子,最疼的就是这个老儿子阎志惠。从小他就在太原的督军府里长大,人人见了都得叫声“小少爷”。日子过得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抗战时期,阎锡山虽对抗日本,也曾一度与八路军合作。但战后局势变了,他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成了个被架空的“光杆元老”。 阎锡山对仕途已经看淡,把最后的希望全寄托在阎志惠身上。送去日本留学,又扶他搞贸易,盼着他哪天能回来接自己的班。 可万万没想到,阎志惠却做了件惊天动地的事——娶了自己的二嫂。这在讲究伦理的台湾,无异于捅了马蜂窝。阎锡山气得摔杯子拍桌子,两人彻底闹翻。 阎志惠一气之下留在了日本,后又去了美国,靠做生意过活,从此不再回头。老爷子临终前,总念叨着山西老家的老宅,说梦里老在老槐树下乘凉。 这些话,阎志惠一直记着。只是那时候海峡两岸关系紧张,想回家,比登天还难。 一晃几十年过去,等局势缓和下来,已经是1992年。六十多岁的阎志惠带着一颗思乡心,从美国一路辗转回到了山西。 车开进五台县河边村时,他的心跳得厉害。可等看到祖宅那一刻,他却愣住了。 老宅门口挂着“阎锡山故居”五个金字牌匾,门前还排着游客买票。售票员笑着说:“同志,买票进。” 阎志惠眼圈一热,半天说不出话。那是他家啊,他小时候在院里追鸡跑狗的地方,如今成了景点。 进了宅子,一砖一瓦看得他眼睛都不眨。西厢房里还摆着当年的雕花床,书房里放着父亲用过的毛笔砚台,玻璃柜里竟然还有他小时候玩过的铁皮火车。 他听着讲解员讲父亲的生平,说他兴办教育、建设山西、抗日护土,心里五味杂陈。 小时候他眼中的父亲是威严的,是不苟言笑的,是权力顶峰上的人。可今天,成了景点里一个讲故事的主角,变成了游客口中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 走到祠堂,他看到父亲的照片挂在中堂。那张照片,他小时候见过无数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他鞠了三个躬,什么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掉泪。 他想起父亲常说“落叶归根”,如今是回来了,可进家还得买票。心里别扭,却也能理解——总比老宅被拆了建高楼强。 他又去了后院,看那棵枣树。那是祖上传下来的,小时候他和哥哥们爬上去摘枣,如今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他捡了颗青枣揣进兜里,算是给父亲带点土产。 飞机回美国的路上,他时不时摸摸那颗枣,心里叹气。 家,还是那个家;人,早已不是当年的人。 不过,他也明白了个道理:历史人物就像这座老宅子,岁月会给他们抹灰,也会给他们上光。是非功过,留给时间来评说。 他只是阎锡山的儿子,不是阎锡山。可这一次,他终于替父亲,回了一趟家。
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回
魔法云骑
2025-05-06 10:47: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