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这恐怕是中国最大的隐患:一个副厅级间谍在我国隐藏长达十年之久,多亏了国安女警的心思缜密,发现其纰漏,才得以将其追捉拿归案..... 1980年代,江苏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上,陈昕茹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医生,家中摆满了药理和解剖的专业书。但陈昕茹偏偏不爱翻医学资料,却痴迷于父亲书架上的推理小说。 《福尔摩斯探案集》《东野圭吾选集》《福来尔档案》,她常偷偷点着台灯读到深夜,父母多次劝她“女孩子看这种东西没用”,可她听不进去。 上了高中,陈昕茹的成绩一直很稳。在一次演讲比赛中,她讲了一个关于无名英雄的故事,那是她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提起“国家安全”这四个字。 台下掌声雷动,老师说她适合学法律,母亲却还想她学医。填报高考志愿时,她不顾家人反对,报考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刑事司法专业。 大学里,她像着了魔一样钻研情报分析、犯罪心理学,还自发参加模拟侦查俱乐部。四年下来,专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毕业时,她被直接招录进国家安全系统,成为一名年轻的情报员。 刚入职的头几年,陈昕茹负责基础信息分析。每天对着大堆数据资料,梳理蛛丝马迹,像海底捞针。她不嫌枯燥,反而越做越有心得。 一次,她发现某外企在国内分部有异常人员流动,协助团队查清了一起窃密案,从此在单位有了些名气。 后来,她跟着老警官李师傅跑案子。李师傅是个老油条,嘴上没一句正经话,但眼里藏不住事。两人合作查了个跨国走私案,她在码头连续蹲了两星期,冻得发烧,却在关键时刻辨认出对方手中的一串号码,案子就此告破。李师傅评价她:“眼毒,胆大,心细。” 2004年,部门接到一条线报,说一位副厅级官员王某可能与境外情报组织有联系。王某曾在国外机构任职多年,接触过不少核心资料。回国后,他极为低调,几乎不露头,生活简单无破绽。 案子分给了陈昕茹所在的组。她从王某的过往档案、通讯记录、社交轨迹查起,翻遍了他十年来的申报记录、会议发言,甚至他的家属社交活动。 但王某像个影子,干净得不像一个“目标人物”。调查持续了三年,却始终没有突破口。2007年,王某被派往海外任职,案件就此中止。 2014年,王某回国,换了个不显眼的职务。陈昕茹主动请缨,把这桩老案子重新翻出来。 她带着小组重新建立王某的关系图谱,一点点还原他十年间的活动轨迹。办公室墙上贴满了时序表和路线图,她每天不是在跟进行踪,就是在对比情报。 10月初的一天清晨,她在王某的住所楼下蹲守,看到他破天荒地拎了一个黑色塑料袋下楼,自己去倒垃圾。 这个小动作立刻引起了她的警觉,因为王某平日连厨房都不进,家务从不插手。她趁他离开后,下车从垃圾桶里翻找,找到一团揉皱的纸。 她用手抚平,拼出了几个号码和零碎的字母。 她把号码交给技术部门查验,结果显示是境外特工常用的卫星号。顺着这条线,他们调查到王某即将与一名情报人员在市中心某茶楼接头。 11月的一个深夜,小组成员分头埋伏。王某准点出现,在茶楼包间与对方交谈。当他们一前一后走出茶楼,陈昕茹下令行动,当场将两人控制。 王某随身携带的包中有一个加密U盘和数万现金,包间的茶几下还藏着一份密件。面对铁证如山,王某沉默不语。案子曝光后,震动很大。 王某交代了十年来多次向境外递交情报的细节,还供出了他发展的几名线人。国安部门顺藤摸瓜,一举清理了一条潜伏极深的间谍链。 陈昕茹因此立功,但她没时间庆祝。2015年春天,她被确诊为早期乳腺癌。医生建议尽快住院手术,但她坚持先处理完一个未了的跨境案子。 那段时间,她一边接受化疗,一边在病房里办公,桌上堆满了卷宗资料。她头发一撮撮掉光,只好戴上毛线帽继续视频会议。2016年案子终于结案,她才安心入院手术。 术后她在康复中心呆了半年,每天锻炼身体、调理饮食,硬是靠着意志力挺了过来。2017年,她重返岗位,被任命为小组负责人。身体恢复得不如从前,但她带着团队继续办案,调度指挥丝毫不含糊。 王某在法庭上被判重刑,没有任何悔意。这个在党政机关里做了多年官员的人,换来的不过是外汇和无期徒刑。 他曾说自己“只是提供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资料”,可那些资料一旦泄露,带来的后果不可估量。 陈昕茹没再提起王某,她更关注接下来的任务。对她来说,这份工作没有休止符。她继续每天翻阅文件、盯数据、布控点、查轨迹。她说过:“我喜欢这行,不为名,也不为利。” 她和她的同事们,守在隐秘战线,查一个个无声的敌人。她从未成为网红,也从不接受媒体采访。她的故事,就像她的工作一样,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 她曾说:“我不过是国家安全这张大网上的一根线,不能断,也不该断。”而她做到了。
2022秋,林立衡女士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盛大空前的葬礼,许多四野后人纷纷前来吊唁,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