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25年后,普京接受专访,回顾与中国关系时,罕见说出了心里话

静娴不语 2025-05-06 10:55:55

还有不到2天,普京即将迎来执掌俄罗斯政坛25周年的纪念日,在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的风云变幻后,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一台专访时难得说出了心里话,这其中包括了一些关于中国的话题。

普京在回答记者帕维尔·扎鲁宾,关于为何25年前第一任期就选择与中国合作的问题时表示,当年选择和中国合作,其实一开始并没有100%的把握,预判中俄关系会发展成什么样。 不过在短暂思考了一下后,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比如导致中俄关系能走到今天这种深化合作的关系,首要原因在于两国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十分相近。

随即,普京紧接着,又继续给出了更多促使中俄合作密切的因素。 比如在2000年刚上台时,他发现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从西方向东方亚太地区转移,不仅是中国,而且还有地区的其他国家,这对他深化对华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中俄作为邻国,这种地缘格局也决定了需要保持友好的关系,并基于此建立了合作基础,两国并没有建立隔阂的长城,反而一砖一瓦的搭建合作的桥梁,而这种稳定、可靠的关系,也正在加强当今世界的稳定。

从普京表态当中可以看出,一开始对华合作没有100%把握的主要原因,其实也是受到了冷战后利益至上的西方政治影响,只想基于地缘和经济这2个方面的利益驱动,发展对华关系,不清楚这种基于利益的合作,能否持续多久。 对于当时的俄罗斯来说,外部正面临北约东扩,内部正面临车臣分裂势力和“休克疗法”导致的经济低迷,所以迫切需要同中国合作,稳定远东地区后方,打开亚太制造业国家市场,利用出口石油天然气能源的优势,来发展自身经济。

不过,俄方后来逐渐改变观念的原因,主要因为随着合作时间的增加,见识到了我国一如既往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大国关系,这种不同于西方纯利益至上的新型国际合作方式,让俄方获利的同时,产生了更多深入合作的兴趣。 再加上,随着时间推移互信程度的增加,俄罗斯也逐渐发现,两国彼此之间在推动多边主义、维护二战后反法西斯秩序、反对美西方霸凌等方面存在利益共同点,这种以利益驱动为基础,政治互信、求同存异为纽带的新型关系,为最终形成当今中俄关系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尽管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国家之间也难免存在分歧,但东方求同存异的智慧,显然要比西方的零和博弈要更易于被人接受。 尽管我们与俄罗斯,在许多问题上利益与意见并不一致,但这并不影响两国做买卖互利,还有在政治共同点上互动合作,而这种新型大国关系,也将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合作,起到示范作用。

0 阅读:1078
静娴不语

静娴不语

礼颂盛世,共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