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中国公司从美国证券交易所退市已正式提上日程。这句话可以看做是《外国公司问责法》(HFCAA)执行的延续,也是中美科技博弈的缩影。此法律是美国2020年通过的,旨在加强对在美上市外国公司的监管,尤其针对无法满足审计检查要求的企业,可能导致退市。 2025 年 4 月,美国财长贝森特在福克斯新闻的采访中,他明确表示这项法律中 “所有选项都开放”,就是暗示可能将中国企业从美股摘牌。与此同时,美国国会两党议员联名致信 SEC,要求依据 HFCAA 对阿里巴巴、京东等 25 家中概股启动退市程序,理由是所谓 “国家安全风险”。 话说回来,美国干这事并非突然发难。早在 2020 年,HFCAA 就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必须向 PCA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开放审计底稿,否则将面临退市。中国法律规定审计资料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机密,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提供,这导致双方在审计监管上长期僵持。 截至 2025 年 4 月,390 家中概股中超过 85% 的市值已实现港股覆盖,拼多多、满帮等企业也在筹备港股上市。港交所通过降低上市门槛、简化流程,为中概股提供了 “退路”。例如,同股不同权企业市值要求从 400 亿港元降至 30 亿港元,过渡期内还可享受合规豁免。 美国推动退市的真实意图,表面是保护投资者,实际上就是科技霸权的延伸。HFCAA 针对的企业集中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这些行业正是中国 “十四五” 规划的重点。通过限制融资渠道,美国试图延缓中国科技产业升级。 但这种做法反而倒逼中国加速完善资本市场。2023 年修订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既规范了境外上市行为,又通过跨境监管合作机制为合规企业保留了国际融资窗口。 不过,美国虽然叫的欢,但是退市压力并未引发恐慌。2025 年第一季度,中企境外股权融资额同比激增 23 倍,其中港股贡献了 128 亿港元 IPO 募资,蜜雪冰城等消费股上市后涨幅超 100%。这表明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并未动摇,反而在港股找到了新的配置方向。 说到底,退市风波是中美博弈的缩影。美国试图用金融手段遏制中国发展,但中国通过自身的战略战略布局,正在构建更具韧性的经济体系。
贸易战可能永远都不会停了,全球正在加速“去美国化”。贸易战已经不是美国想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