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他当年假扮乞丐,冒着枪林弹雨,日夜奔走1400公里,将50毫克镭安全送到目的地,中国很有可能造不出原子弹,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如今的巴勒斯坦。 1937年,战火纷飞,一个“乞丐”拖着破烂的身躯,冒着枪林弹雨,日夜不停走了1400公里,就为了护送50毫克镭。这可不是普通的破铜烂铁,而是中国核物理的命根子。有人说,如果不是他,中国可能连原子弹都造不出来,甚至沦为“巴勒斯坦”。 赵忠尧,1902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穷人家,小时候日子苦得不行,但脑子特别好使。1920年考进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跟着叶企孙这样的牛人学物理,打下了扎实的底子。1927年,他攒钱自费去美国留学,拜在诺贝尔奖得主密立根门下,研究宇宙射线和γ射线,还发现了“反常吸收”现象,帮着后来的正电子发现铺了路。1932年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搞起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想把中国和西方的科技差距拉近点。抗战爆发,他跟着清华南迁,后来在西南联大教书。1950年,他顶着各种压力回国,成了新中国核物理的顶梁柱。 1937年,日本打进来,清华大学被迫南迁,北平的实验室里留下了50毫克镭。这东西是赵忠尧1931年在剑桥进修时,导师卢瑟福送的宝贝,对中国的核物理研究那叫一个关键。眼看着北平要丢,赵忠尧坐不住了,决定亲自回去抢救这50毫克镭。9月4日晚上,他和梁思成偷偷摸进清华园,把镭弄了出来。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把镭藏在一个咸菜坛子里,自己装成乞丐,混在难民堆里,一路走了1400公里到长沙。路上枪炮声不断,随时可能没命,但他愣是咬牙挺过来了。不过也有说法,这事儿可能是张廷祺和华敦德干的,赵忠尧到底干了多少活儿有点争议。不管咋说,这50毫克镭保住了,后来成了中国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资源。 1950年,赵忠尧顶着国外的优厚条件不要,硬是回来了。他一回来就忙着搞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带出了邓稼先、朱光亚这些“两弹一星”的牛人。 1958年,他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近代物理系主任,课程设计得特别严谨,理论实验两手抓。特殊时期那会儿他被整得挺惨,1973年才缓过来,又去帮着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998年,他95岁去世,留下的不仅是科学成果,还有一股子拼劲儿。没他那50毫克镭,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可能真得拖好多年。 那时候中国太弱了,科技落后不说,还被人欺负得抬不起头。50毫克镭看着不起眼,但它是核物理的敲门砖。赵忠尧保住它,等于是保住了中国核科学的希望。后来中国造出原子弹,挺直了腰杆子,才没被列强随便捏扁搓圆。如果这镭丢了,核研究断了档,中国可能真就没翻身的机会,沦为任人宰割的地方,像巴勒斯坦那样被外部势力折腾得不成样子。这话听着夸张,但想想那时候的处境,还真不是瞎说。
1979年我国打败越南后的反应,为何美国愤怒了,苏联却沉默不语?对越自卫反击战后
【4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