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2个18岁男孩从河南来到杭州跑外卖,看一家理发店38元剪发3次,觉

阿柯说社会 2025-05-06 14:39:26

近日浙江杭州,2个18岁男孩从河南来到杭州跑外卖,看一家理发店38元剪发3次,觉得挺划算就去消费了,剪发时,理发师说他们头发丝太硬,得做个造型,2个男孩赶紧拒绝,没想到,理发师拿着发胶就一顿狂喷,然后每人收他们500元,还让他们签字,否则不能走,2个男孩顿时傻眼了。随后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

信源:1818黄金眼

四月初的杭州,天气渐暖,街头巷尾弥漫着春日的热意。对于18岁的小徐和小李来说,这座城市既新鲜又陌生。

他们来自河南,是同村的朋友,一起南下打工,在杭州做起了外卖骑手的工作。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靠汗水换取生活。

这一天中午,送完一单餐后,两人刚好路过西湖区一条小巷,巷口挂着一个显眼的招牌:“剪发三次,仅需38元。”

太阳当头,两人早上还戴着头盔奔波,头发被汗水浸得又乱又硬。看着这实惠的价格,他们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决定进去“修理一下”。

理发店里装潢并不算高档,却打着“高端造型体验”的口号。一名穿着黑T恤的男理发师接待了他们,热情地招呼两人落座。

一开始一切都很正常,洗发、剪发流程娴熟。可还没等剪完,理发师便凑近小徐的耳边说:“你这头发太硬了,不做个造型根本不好看。再说,做个造型会让你看起来更精神。”

小徐有些尴尬地摆手:“不用了,剪一下就行,咱打工的,没那么多讲究。”

“我也不用,麻烦就剪短点。”小李也连连拒绝。

可理发师仿佛没听到他们的话,拿起一罐喷雾发胶,“哧哧哧”就往他们头上喷了起来,然后用梳子、吹风机一阵操作,把两人的头发搞成了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新潮”造型。

整个过程中,两人几次想说话,都被一句“这是我们店统一服务标准”给压了回去。

剪完头,正准备结账,理发师却递上来一张收费单:每人500元造型费。

“不是38块吗?”小徐一愣。

“38元是剪发,不包含造型,你们做了造型。”理发师指了指他们头发,“你们要是刚才不想做造型,怎么不说?”

“我们说了啊!”小李气得脸红,“我们一直在说不做,是你非得喷的!”

“你们说了?我不记得。”理发师耸了耸肩,然后把一个单子递了过来,“要么签字付钱,要么别走。”

两人这下彻底懵了,看着那张收费单、理发师冷漠的脸,还有一旁几个模样彪悍的店员,他们心里直打鼓。

为了避免惹事,他们只得咬牙付了钱,还被迫在一张所谓“自愿消费确认单”上签了字。

走出理发店,阳光还是那么暖,可两人的心却凉了半截。小李一路上都在说:“这不就是强买强卖吗?咱们是不是被骗了?”

回到租住的小屋后,他们越想越气。500块,对于他们来说可不是小数目,是整整两天的跑单收入。

他们商量着要不要报警,但又怕处理不成还被人笑话。最后,小徐想到可以找媒体,便联系了一家民生栏目组,希望能讨个公道。

几天后,记者带着摄像和话筒来到理发店,与他们一起再次上门。面对镜头和麦克风,理发店的店员起初还试图轻描淡写,但当记者亮出事前录音与证据时,现场气氛开始变得紧张。

“你们这是诱导消费。”记者质问。

“我们店一向是明码标价,顾客自愿消费。”一名女店员不耐烦地回击。

双方僵持之下,记者表示既然无法协商,那就走法律程序。这时候,理发店人员却突然拦住记者和两个男孩,称他们已经报警。

民警很快到场,见双方僵持不下,先将当事人带到门口调解。理发店老板也赶了过来,一见记者便脸色难看。

“这是我们店和顾客之间的事情,不应该让媒体来搅局。”他语气强硬。

民警提醒他:“媒体有权监督报道社会现象,只要不歪曲事实,就属于正常行为。”

眼看舆论难压,老板最终只松口退还每人300元,并表示“如果对发型不满意,可以再免费做一次。”

小徐和小李哭笑不得:“你给我再弄一次,我怕明天送外卖连饭都送不出去了。”

记者最后总结说:“此类强制消费、诱导签字的行为,应当引起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关注。

哪怕金额不大,但这类‘割韭菜式消费陷阱’如果不被制止,伤害的是整座城市的公信力。”

0 阅读:1
阿柯说社会

阿柯说社会

你是一阵风在我这里掀起了万般波澜却又跟着云去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