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林徽因病重,她请求见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一面。一开始,张幼仪不愿意见她,但是她再三请求,张幼仪才答应了。看到张幼仪,林徽因对她说了18个字,却让张幼仪终生难忘。
在1947年的某个春日,北京的天空格外灰暗,但这并未掩盖住林徽因病床前那一缕执着的光芒。林徽因,一位在文学与建筑领域皆有深厚影响的女性,正面临生命的最后阶段。她的声音虚弱但坚定,向身边的人提出了一个请求:她想见张幼仪一面,徐志摩的前妻。
张幼仪,一位在岁月的波折中保持坚韧的女性,最初是拒绝这个请求的。毕竟,她与林徽因之间有着复杂且微妙的联系——都是因为同一个男人,徐志摩。徐志摩曾是张幼仪的丈夫,但他并不爱她,两人的婚姻更多是家族的安排。他们的生活中,有了共同的孩子,却缺少了爱情的温度。而当徐志摩遇见了林徽因,一位才华横溢且充满魅力的女性,他为之痴迷,甚至不顾一切要与张幼仪离婚。
在张幼仪怀着第二个孩子、最为脆弱的时候,徐志摩冷酷地将离婚协议书放在她面前。这一刻,张幼仪的心彻底碎了,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痛苦。
但在林徽因病重的时候,她坚持要见张幼仪一面。在张幼仪的内心挣扎之后,她终于答应了这个请求。在林徽因苍白而瘦弱的脸上,张幼仪看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与坚强。在那个静谧的房间里,两个女人,曾因同一个男人而相连,现在却因命运的安排而坐在一起。
林徽因用尽力气,对张幼仪说出了那18个字:“我们都是受害者,但我们也都是勇士。”这句话,像是一个解脱,也像是一个开始,它传递了一种超越爱恨、超越时间的共鸣。张幼仪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释然,这18个字,成为了她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在那个春日的下午,北京城外的柳树已经开始泛出嫩绿,但在林徽因的病房里,时间仿佛静止。张幼仪推开门,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她的眼中满是复杂的情绪——犹豫、好奇、甚至还有一丝难以名状的期待。
林徽因躺在床上,虽然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她的眼神依旧清澈,像是能看透人心。她微微抬头,努力地展现出一丝微笑,那是一种对即将来临的告别的接受,也是对张幼仪的一种尊重。
两人的目光相遇,在沉默中交流着彼此的心声。房间里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氛围,既有过去的回忆,也有当下的真诚。张幼仪缓缓地走到床边,坐了下来,但她并没有立即说话。她知道,这个时刻,言语并不是最重要的。
林徽因似乎感受到了张幼仪内心的波动,她轻声开口:“张幼仪,我知道,我们之间有很多的误会和痛苦……但我真的希望,在我生命的最后,能和你有一次真正的交流。”
张幼仪的眼眶开始湿润,她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过去的恨意、嫉妒,在这一刻似乎都变得无关紧要。她缓缓地点了点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把多年的重负一次呼出:“林徽因,我……我也有很多话想对你说。”
两个女人开始慢慢地交谈,她们谈及往昔,谈及徐志摩,但更多的,是谈论她们各自的感受和经历。她们的谈话并不热烈,却充满了深深的理解与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她们逐渐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开始真正地看见对方——不再是情敌,而是另一位经历风雨、同样坚强的女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窗外的阳光慢慢斜射进来,房间被柔和的光线所笼罩。在这个温馨的氛围中,林徽因轻声说出了那18个字,她的话语简单却充满力量,它们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两人心灵深处的锁。
张幼仪走出病房的那一刻,她的心情无比复杂。她在心底期待着这次会面会有一场无形的较量,但现实却远非如此。林徽因,一位曾经在张幼仪心中留下深深烙印的女子,现在却是如此地虚弱无力。
多年前,张幼仪第一次看到林徽因的照片时,她记得那个女子并不算十分漂亮,但却透着一种知书达理的气质。然而,眼前的林徽因已是风烛残年,她的面容消瘦,眼神中没有了往日的光彩。张幼仪在心中不禁发问:这个女人,怎么会变成这样?
林徽因在床上艰难地说出那句“对不起”,声音虽微弱,但却传递着深重的情感。这是她对过去所有纠葛的一种忏悔,也是对张幼仪所经历痛苦的认知。张幼仪知道,这句话背后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道歉,它还包含了林徽因对徐志摩、对自己、对整个过去的复杂情感。
而那句“不后悔”,更是让张幼仪沉思。林徽因的话让她意识到,即使徐志摩和她的婚姻没有因为林徽因而结束,他的心也早已不在她身上。林徽因的坦率反而让张幼仪明白,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掌握,而不是被他人所左右。林徽因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那是她对自己真实感受的坚持。
离开医院的路上,张幼仪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幸福。她意识到,无论过去的故事如何,现在和未来才是最重要的。林徽因的坦诚和勇敢,不仅解开了她心中的结,也给了她一种新的力量:面对生活的勇气和重新开始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