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美国和中国都在崩溃的边缘!美国崩溃是很多人买不到东西,物价上涨,需要的

奇希谈趣 2025-05-06 15:59:59

五一长假,美国和中国都在崩溃的边缘!美国崩溃是很多人买不到东西,物价上涨,需要的日常用品抢不到,没钱,没货,没消费力!中国崩溃是太挤了,景区人山人海,人头涌动,高速排起了长龙。拿钱买罪受,痛苦并快乐着,消费力那是杠杠的!   在阅读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随时留言交流!   这个五一,中国人在“人从众”,美国人在“众人愁”,一边是凌晨四点排队等景区开门,一边是清晨六点排队抢鸡蛋。   但不得不说,中国的 “崩溃” 是经济活力的体现,美国的 “崩溃” 却是治理无能的结果,本身美国举起关税大棒是为了给我们迎头一击,谁知道我们经济不仅没影响,还抢着出去玩,去消费。   说起来,中国的“崩溃”像赶集,一大早,全国各地的景区门口就排起了长龙,断桥不断人,长城长了人,敦煌的骆驼队堵在沙漠里动弹不得,景区停车场比菜市场还热闹,有人戏称“停车半小时,找车两小时”。   连帐篷都“崩溃”了,露营成了新风尚,草地上帐篷挨着帐篷,远远望去像开了场帐篷展销会,有网友调侃:“想一个人发呆都得和隔壁帐篷商量。”   再看美国,超市货架上空空如也,卫生纸、奶粉限购,鸡蛋价格飙到6美元一打,沃尔玛的库存只够撑两个月,小商家更是愁眉苦脸,有美国网友吐槽,以前逛超市是选东西,现在是找东西。   而他们物价涨得像坐火箭,工资却像蜗牛爬,中国产的自行车涨了六成,厨房毛巾贵了四倍。连亚马逊上的商品都在一夜之间涨了三成,不少美国人开始在后院种菜,把通勤工具换成了自行车。   每个家庭平均每年多支出3800美元,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更是缩水4%,面对这情况,美国媒体都预警,再这样下去,到夏天连牙膏和洗发水都可能断货。   网友也开始调侃说:“以前担心吃胖,现在担心吃不起”,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我开车20分钟就为了找便宜的汽油,结果省下的钱还不够付油费。”   但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美国自己折腾出来的经济困局,关税政策砸烂了供应链,通胀压不住,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瘪,工资跑不赢物价,消费者对未来失去信心,能省则省,能不买就不买。   可有意思的是,中国游客在人挤人的景区抱怨“太挤了”,却还是乐此不疲地往里冲;美国人在空荡荡的超市抱怨“买不到”,却只能无奈地往外走。   而这场“双崩溃”戏码也登上了国际热搜,韩国网友看到中国高速堵车的照片,以为是在看发达国家的日常,印度网友则质疑景区人潮是电脑合成的。   甚至美国网友都开始在社交平台感慨,中国人在景区排队,我们在超市排队,这差别也太戏剧性了。   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一个是因为内需市场强劲,老百姓敢消费、愿消费;另一个是供应链受阻,加上关税政策影响,让美国市场陷入了供需失衡的困境。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3.3亿人次的出游大军,让中国的高速公路变成了露天停车场,光是上海虹桥火车站一天就发送了45万人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新消费现象更是层出不穷。   “特种兵式旅游”火了,年轻人18小时打卡8个景点,只为发条带定位的朋友圈,景区里汉服美女与机车骑士同框,古城墙上骑共享单车拍古风视频成了新潮流。   而农村大妈们也玩出了新花样,广场舞大妈组团旅游,人均购物2000+,景区导游直呼“老年团”变“买买团”。   就连竹筏漂流的船工都与时俱进,收小费改用扫码,五一三天就收了800块转账。   反观美国,日子过得紧巴巴,加州汽油飙到每加仑5.3美元,不少人干脆宅在家,而商场里的中国制造电风扇被抢购一空,店员还无奈表示:“补货可能要等两个月。”   这种反差连美国智库都看不下去了,彼得森研究所不得不承认,中国内需市场完全能消化关税冲击,想用东南亚替代中国制造是天方夜谭。   有趣的是,中国工厂和景区同时爆满,福建晋江的鞋厂加班赶订单,隔壁泉州古城天天人满为患,东莞华为生产线24小时不停,附近松山湖挤满来打卡的科技迷。   这可真是美国超市货架空了,中国景区人满了。   这场“双崩溃”背后,折射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边是内需驱动的良性循环,一边是供应链断裂的恶性循环。   中国游客在“花钱买‘罪’受”,美国消费者在“省钱也受罪”,这或许就是当下中美经济最真实的写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奇希谈趣

奇希谈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