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翁同龢在街上看到一个小孩在卖对联,他好奇去看看,小孩的对联写的真不错,他说:“你小小年纪,就能写的这么好,将来必能大魁天下。”小男孩听完没有高兴,只是笑笑。因为他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当时街道上寒风扑面而来,路上的行人裹紧着身上的棉衣匆匆而过,不过翁同龢的目光却被一声稚嫩的吆喝吸引:“春联!自家写的春联!” 翁同龢俯身细看,只见“小孩哥”的对联字迹遒劲工整,内容也尽显文采。 对此,他难掩惊讶地问道:“这是你写的?” 然而,刘春霖并没有像普通常人般欣喜,反而是苦笑摇头:“先生谬赞了,可我连科考资格都无, 众所周知,清代科举制度中,考生需要有“廪生”,也就是资深的秀才作保方才可以参加县试。 而刘春霖的出身卑微,父母曾经是衙役,在士绅眼中属于“贱籍”一类。 科举虽然在古代一直被标榜“唯才是举”,可实则早已被地方霸权势力和金钱交易所操控。 刘春霖的才华虽然得到了翁同龢的认可,却在现实中还是沦为了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翁同龢对刘春霖的赏识,反映出了当时封建社会下重臣的复杂人格底色。 翁同龢他出身在江苏常熟的一个官宦世家,26岁高中状元,历任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官至户部尚书、军机大臣。 与此同时,翁同龢也是晚清党争里的核心人物,毕竟他作为“帝党”的领袖,朝廷是非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他和李鸿章因为私怨在朝廷上长期对立,主管户部时,翁同龢多次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导致甲午战前装备更新停滞,间接加剧了战争失败。 但不可否认的是,翁同龢的眼光确实毒辣,刘春霖命运的转折开始于1904年。 当时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特地开了先例“甲辰恩科”,刘春霖赴京应试。 在殿试中,他的答卷虽然位列第三,却因为姓名和籍贯的“吉兆”被慈禧钦点为状元,即“春霖”寓意 就这样,刘春霖阴差阳错的成为了“状元”,可他的才华固然出众,但最终决定命运的还是掺杂了统治者的迷信和权谋。 翁同龢和刘春霖的这场相遇预示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二十年后,当新式学堂取代科举,但底层民众的教育机会仍然没有得到真正普及。 刘春霖晚年拒任伪职、卖字为生的风骨,或许正是翁同龢当年那句“大魁天下”的另一种诠释,也是超越功名的士人精神的具象。 1886年的北京街头,帝师和寒门少年的对话终究没能改变科举制度的没落。 当今天的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或许更应该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刘春霖”,不必依赖偶然的幸运,而 是凭借公平的制度走向舞台中央。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刘春霖,冒考却成末代状元
1886年,翁同龢在街上看到一个小孩在卖对联,他好奇去看看,小孩的对联写的真不错
清风徐来舞
2025-05-06 16:20:35
0
阅读: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