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德国商人在海里捞出67000多件唐朝文物,我国想出钱买回,他却开出3

小一历史故事 2025-05-06 16:30:37

1998年,德国商人在海里捞出67000多件唐朝文物,我国想出钱买回,他却开出3亿天价,就在我国犹豫之时,这个德国人竟收了3200万美金,就把所有文物打包卖给了新加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初,位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海域还鲜有人知其海底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彼时,一些当地渔民在日常出海过程中,偶尔会在渔网中发现一些附着贝壳的陶瓷残片,起初,这些看似无用的“破碗烂罐”并未引起重视,直到有古董商在市场上识出其中珍贵瓷器的历史价值,印尼沿海的“寻宝热”才逐渐升温。   这一波“淘金潮”迅速吸引了各方势力的介入,既有本地民间打捞者,也有国际投资者的身影,而在这场逐利与冒险交织的热潮中,一位来自德国的商人,蒂尔曼·沃特法,走到了台前。   沃特法原本在印尼经营水泥业务,企业规模不小,经营稳健,然而,耳濡目染之下,他对海底沉船的传闻日渐上心,在了解到渔民打捞出的陶瓷来源于古代沉船之后,他决定将兴趣转化为行动。   他斥资组建了一支专业打捞团队,购置了先进的潜水设备与水下扫描仪器,此举在当时并不常见印尼彼时尚未建立系统的水下考古机制,而沃特法已具备了准考古级别的设备与人员配置,他的目标明确:寻找沉船,打捞文物。   1997年,他的团队在苏门答腊附近先后发现了“鹰潭号”与“马热尼号”两艘沉船,虽未出土大量珍品,却验证了当地水域确有古沉船分布,为后续的发现铺平了道路。   1998年,沃特法的团队在勿里洞岛西北约15海里处的海域,探测到了一个异常金属信号,潜水员下潜后惊喜地发现,一艘被珊瑚和淤泥包裹的古代木船赫然躺在海床之上,船体保存状况良好,内部堆满货物,这艘沉船后来被命名为“黑石号”。   打捞工作持续了整整九个月,由于文物年代久远,许多器物极为脆弱,整个过程需极度谨慎,最终,团队共打捞出超过六万七千件文物,其中长沙窑瓷器高达五万八千余件,此外还有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金银器以及极为罕见的唐代青花瓷盘三件。   其中的青花瓷盘引起学界极大关注——它们的存在将中国青花瓷的起源时间推前至唐代,颠覆了此前“元代始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批文物整体构成清晰,再现了唐代商船的货物结构,是研究唐代对外贸易、陶瓷工艺与文化交流的珍贵实物资料。   文物的发现随即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文物归属问题,成为绕不开的焦点,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公海打捞的沉船物品,归发现者及打捞者所有,这意味着,尽管“黑石号”满载中国文物,但其法律所有权并不归属中国。   中国相关文博机构在得知消息后,尝试与沃特法协商,希望通过购买实现文物“回家”,然而沃特法开出了高达三亿美元的价格,这一数字在当时无异于天价,令中方一时难以接受。   就在双方僵持之际,事态发生突变。   1999年,新加坡一位富商以32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整批“黑石号”文物,令人欣慰的是,这位买家并非文物倒手者,而是直接将其捐赠给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自此,“黑石号”的宝藏有了一个暂时的归宿。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交易的迅速达成,与当时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不无关系,印尼盾暴跌,地区经济动荡不安,沃特法也面临资金回笼的压力,这场看似“文化争夺战”的结局,实则包含了区域经济与国际政治的微妙角力。   尽管“黑石号”的文物未能进入中国的国家馆藏,但它们并未沉寂于馆阁之中,2005年起,新加坡方面陆续对外展出部分文物,2020年,为庆祝中新建交三十周年,精选出的168件文物被送往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回展出,引发巨大反响。   展览不仅是对文物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认同的唤醒,观众面对一件件刻有汉字、体现唐代工艺的器物,无不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张力,那一面江心镜,既是一段历史的物证,也是一面文化的镜子。

0 阅读:0
小一历史故事

小一历史故事

小一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