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和樊城告急,曹操派于禁前去解围。万万没有想到,于禁居然玩了一个千里送人头。具体损失了多少人马?恐怕没有人知道,反正《三国志》记载的是“七軍皆沒”,用我们的土话来说就是“老鼻子”了。
就在这个危机时刻,徐晃奉命驰援襄阳。徐晃并没有率领他在关陇、汉中一带的嫡系部队,而是只身奔赴前线。一个原因是西边防线不能没有足够的兵马,另一个原因就是让徐晃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从而尽快地稳定住局势。
曹操为什么选徐晃呢?看看徐晃的简历就知道了“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與曹仁擊周瑜於江陵。”看吧,徐晃以前就和关羽、周瑜打过。原因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这两条在个人传记里面的记载,和其它的战绩放在一起,一条一条地罗列着。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正是因为徐晃有和关羽、周瑜作战的经验,曹操才会派徐晃前去解围。
这就又来了一个问题:曹仁被围在了樊城,吕常被围在了襄阳,徐晃又是只身奔赴前线,他们这边的兵力怎么解决啊?你再能,光杆司令也打不了仗啊!
徐晃到了,随后徐商、吕建、殷署、朱盖等将领也都到了。很多人都有疑惑,这几个都是什么货色啊?尤其是殷署、朱盖,《三国演义》里都不挂名。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殷署、朱盖是带了十二个营的兵马来的。
十二个营到底是多少兵马?那个时候的编制挺乱的,具体有多少兵马不太好说,从曹操后续并没有再继续增派兵力来看,徐晃这时的兵力应该是足够了。
那么关羽的兵力呢?关羽围困住了曹仁等人,看起来局势好像占优,但就跟烧水似的,看似这水马上就要烧开了,但老是就差了那么一把儿火。
正因为这个原因,关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只可惜啊,刘封、孟达根本不听他的命令。由此可见,关羽的兵力还是显得有点儿不足。
从这时襄樊局部的双方兵力来看,徐晃完全可以与关羽一战。但形势依然还是很严峻,关羽被陆逊一通忽悠后,又从荆州大量地抽调兵马过来了。这下徐晃还能应付得住吗?
曹操还有后手,他还可以亲征。但事情还没有恶化到那个地步,所以曹操去了摩陂。然后,张辽、夏侯惇、裴潜这些原先屯戍在淮南的将领,全都带着军队到了摩陂。
都调到摩陂干什么?曹操要在那里举行大阅兵。那么这次阅兵持续了有多长时间呢?一直持续到襄阳之围解了。徐晃率得胜之师到了摩陂,曹操跑出去七里地去迎接他。然后曹操把所有的部队又检阅了一遍。
曹操为什么要选在摩陂来阅兵?摩陂这个地方,位置刚刚好。摩陂在许昌的西边百余里,可以拱卫许昌;距离襄阳四百余里,不算太近;经汝水、淮水,可以直通淮南。
从这个位置就能看出曹操的战略部署:把淮南的军队调离,是为了让孙权放心地去夺取荆州;不让这些军队开赴襄阳,是为了让关羽觉得破城有望,继续逗留在襄樊,给孙权制造偷袭荆州的机会。
最后回到前面的问题上,孙权如果没有背盟偷袭荆州,而是趁着曹操把军队调离的机会出击,那么徐晃还能打败关羽吗?
孙权在东边战线发动攻击,摩陂的军队可以迅速地奔赴淮南,东边战线不是个问题。而襄樊战线上,徐晃完全能够应付得了关羽。实在不行的话儿,曹操还可以从摩陂出发亲征。
从具体的作战细节来看,徐晃在偃城、四冢几个地方,战术运用得非常好。从战果上来看“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徐晃还明显得占有优势。
最后的结论就是,就算没有孙权在后面背刺关羽,徐晃也能够打败关羽。曹操一方,完全有能力同时进行两面作战。至于刘备要是同时从西边出兵,咱们再另说吧!
至愚斋
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