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最近一个月某群体的饱和式攻击是为了抓住某个关键点,然后彻底扳倒小米汽车。但只要小米接住每一个质疑和造谣,澄清好了就能无事发生。
其实他们的目的并非如此。
认知科学的学生都会学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叫“认知吝啬鬼”(cognitive miser)。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轰炸之后,分摊到单一事件上的注意力存量更是少得可怜。
你以为小米汽车负面事件在大众认知里的发展是:大家接收到负面——官方或者米粉辟谣——大家接收到澄清内容。
但实际上应该是:大家接受到负面之后传播链条就差不多完成了,官方或者米粉辟谣几乎无人知晓。
而即便官方花了大力气去辟谣,去澄清,即便大众接收到澄清内容的链条被强力补齐,但结局往往也是并非大家想的那样美好。
实际情况是:短期内多次的负面轰炸,会让负面情绪像幽灵一样游走在品牌关键内容周围。即便是一个了解了全部饱和式攻击真相的人,也难免会被这种高强度多批次的负面印象影响到他对品牌的影响。
理性的思考和判断需要你投入精力,而负面记忆这种东西却能丝滑得飞入你的大脑,扰乱你的思绪。
说白了就是大家看多了就烦了,你即便没有问题,那我也看烦了。
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效果不是即将生效,恐怕是已经生效了。在这一波密集的攻击之前,大众认知里的国产电车只有小米汽车和其他,而这一波令人疲惫的密集高强度攻击,已经降低了大众对小米汽车的预期地位。简单来说就是强行把小米汽车拉下认知高位。
这种撒泼打滚毁你声名的打法有解决办法吗?其实很难。
你一个一个回应澄清效果不大,反而可能被抓住再一次大做文章。你一个都不回应又会被写入岁月史书。
唯一可行的方法只能是靠产品再打回来。舆论的高地要么让那些像蚊群一样嗡嗡乱飞的人占领,要么靠自己的产品实力再一次占领。
好消息是小米后面根本不缺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