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新疆妇人阿尼帕在街上看到一个11岁的汉族女孩,衣衫破旧的她正在

霜狼踏雪寻梅香 2025-05-06 18:08:20

1977 年,新疆妇人阿尼帕在街上看到一个 11 岁的汉族女孩,衣衫破旧的她正在垃 圾桶里翻找东西。阿尼帕心生怜悯,将女孩带回了家。在阿尼帕家中,小女孩见到了十几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原来他们也都被阿尼帕收养。 那天的风特别冷。 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的街头,积雪覆盖着地面,寒意裹着每一个角落。阿尼帕·阿力马洪走过医院门口,忽然被一个蹲在垃 圾桶旁的小女孩吸引住了视线。 女孩衣衫破旧,满脸污垢,头上布满癣疮,正艰难地翻找着残羹冷炙。她只有十一二岁,却像是经历了成年人的漂泊。阿尼帕心头一紧,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那段孤苦的日子。 “你叫什么名字?”她蹲下来轻声问。女孩抬起头,小声说:“王淑珍。”汉族人,父母双亡,为了找哥哥流浪至此。她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阿尼帕毫不犹豫地把她带回了家。 推开家门,小淑珍愣住了——屋里坐着十多个孩子,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剥葵花籽。她听到有人用维吾尔语叫“妈妈”,也听到回族、哈萨克族的孩子说着不同的方言。 这些孩子,有的曾在冬夜里冻得瑟瑟发抖,有的也曾在街头讨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阿尼帕的孩子。 阿尼帕为小淑珍烧热水、洗头、剪指甲,还做了一锅抓饭。那顿饭,淑珍吃得泪流满面。她说,这是她吃过最温暖的一餐。 为了治好她的头癣,阿尼帕每天背她去医院,亲手为她涂药洗头。 几个月后,小淑珍长出了浓密黑发,脸上也恢复了清爽干净。她有了新名字——哈比扎,维吾尔语中“被保护的人”。 很快,王淑珍的哥哥和两个妹妹也找到了阿尼帕。一排孩子站在门口,小声说:“爸爸、妈妈,收留我们吧。”那一刻,没有民族,没有血缘,只有爱。 其实,这并不是阿尼帕第一次收养孩子。 1963年,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时,邻居亚合甫夫妇因病去世,留下三名哈萨克族孤儿。阿尼帕和丈夫阿比包没有犹豫,把他们接回家,从此开始了收养的旅程。 1989年,又有三个汉族孤儿因父母车祸去世无家可归,阿尼帕再次张开了怀抱。 19个孩子,来自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他们一起长大,在同一个锅里吃饭、睡在同一张炕上,吵过、笑过,但始终没有谁觉得自己是“外人”。 生活并不容易。阿比包白天打铁,晚上放羊,阿尼帕则在河边洗羊肠子,手脚冻得发紫。他们家有一口1.2米的大锅,煮饭、熬汤、炖羊肉,被邻居们亲切称为“团圆锅”。 吃饭时,孩子们围坐一圈,一勺一勺地舀。饭虽不多,热气却腾腾地冒着,空气里都是家的味道。 这些孩子长大后,有人成了教师,有人成了公务员,有人经商,还有人继续行善助人。他们说,阿尼帕给了他们不只是一个家,还有方向。 有人曾问阿尼帕:“你不怕这么多孩子养不起吗?” 她笑着回答:“他们都是我的孩子。你说,手心和手背,哪一个能割舍?” 多年后,这个家已经四世同堂,有六个民族,超过两百口人。节日里,院子里挤满了人,孩子们轮流叫“妈妈”,叫声此起彼伏。 阿尼帕坐在阳光下,翻看孩子小时候的旧照片,嘴角含笑。那一刻,她或许想起了197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女孩蹲在垃 圾桶边的身影。 也许,这就是家的真正意义吧。她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心。

1 阅读:142
霜狼踏雪寻梅香

霜狼踏雪寻梅香

霜狼踏雪寻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