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年没有收入的陈忠实,在家闲坐。突然一通电话打来,接完电话后,整个人

玉尘飞啊 2025-05-07 10:53:59

1993年,6年没有收入的陈忠实,在家闲坐。突然一通电话打来,接完电话后,整个人瘫坐在地上。妻子吓得赶紧过来扶他,哪知,陈忠实却激动地说:“老婆,咱不用养鸡了!” 陕西作家陈忠实的名字如今在文学界分量十足,他与路遥、贾平凹并称陕西文坛三巨头。 时间倒回1993年,这位作家正经历着人生最焦灼的时刻。那时候他已经连续六年没有稳定收入,全家生计都压在妻子肩上,直到那年春天接到的电话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1942年出生的陈忠实,前半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西安灞桥区西蒋村的黄土地养育了他,也塑造了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 在当小学教员、乡镇干部的日子里,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执着。 1980年当上文化局副局长后,他依然坚持抽空写作。转机出现在1988年,46岁的陈忠实突然辞去公职,搬回祖宅开始闭门创作。这个决定让周围人都觉得他疯了,放着铁饭碗不要,非要回到漏雨的破屋里写书。 老家的祖屋确实破败得不像样子,房顶的瓦片缺了十几处,下雨天得拿盆子接水。屋里最值钱的家当是张脱了漆的木桌,配着三条腿的板凳。 妻子在西安当工人,每个月回村送些干粮咸菜。最困难的时候,陈忠实连买稿纸的钱都没有,只能捡学校扔掉的废试卷,在背面写字。钢笔没墨水了,兑点凉水搅和搅和接着用,写出来的字迹深浅不一,但他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 要写出有分量的作品,光靠闭门造车可不行。陈忠实把裤腿一卷,开始往灞河两岸的村子里钻。天不亮就揣着干粮出门,踩着露水走几十里地。 在某个村子的祠堂门口,他守着八十岁的守祠老人等到半夜,就为听一段光绪年间的旧事。老人说到动情处抹眼泪,他蹲在墙根底下飞快地记笔记。 还有次钻进地窖听老农讲1929年的大饥荒,对方声音直打颤,他手里的钢笔都快捏断了。这些活生生的故事,后来都成了《白鹿原》里的筋骨血肉。 整整六年时间,陈忠实把自己关在祖屋里写作。1992年开春,五十万字的手稿终于完成。看着桌上堆成小山的稿纸,他反而更发愁——那个年代出书不容易,尤其是厚厚的长篇小说。 稿子寄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后,等待回音的日子最难熬。村里人常见他蹲在鸡窝前发呆,逢人就念叨:"要是书出不成,我就改行养鸡。" 1993年,那天陈忠实正坐在院里晒太阳,突然听见屋里电话响。接完电话他整个人滑坐在地上,把赶过来的妻子吓得不轻。 原来出版社决定出版《白鹿原》,首印就要六万册。这个数字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要知道九十年代初很多书首印不过三五千册。 当年六月,《白鹿原》正式上市就引发轰动。书店门口排起长队,六万册书不到半月卖得精光。出版社紧急加印,五个月里连着印了六次,总印数冲到六十万。 书里写的白鹿村两大家族恩怨,牵扯出渭河平原五十年的风云变幻。有人夸这是"民族的秘史",也有人嫌书里描写太直白。 争议归争议,1997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还是把大奖颁给了这本书,不过评委会要求删掉四万字敏感内容。这事让陈忠实耿耿于怀,晚年总说被删的部分"像件没缝好的棉袄,四处漏风"。 随着时间推移,《白鹿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光在国内火,还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走向世界。 2011年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柏林电影节拿了银熊奖,电视剧版播出时更是万人空巷。陈忠实晚年当上陕西作协主席,又出了《俯仰关中》《白鹿原纪事》等作品,但谁都清楚,他这辈子最重的作品还是《白鹿原》。 2015年查出肺癌的消息让文学界揪心,次年春天73岁的陈忠实与世长辞。追悼会上,全国各地的读者送来白鹿原的黄土。 最让人欣慰的是,后来再版的《白鹿原》把当年删掉的四万字都补了回来,读者终于能看到完整的版本。如今在西安灞桥区的陈忠实故居,还能看见他当年写书用的木桌,桌面上留着洗不掉的墨水印,见证着那段艰难又辉煌的岁月。 信息来源: 人民文学出版社《白鹿原》出版档案(1993年) 中国作家网《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公告》(1997年) 陕西省作家协会《陈忠实生平纪事》(2016年) 柏林国际电影节官网获奖记录(2011年) 《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3期纪念专刊

0 阅读:59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