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湖北老汉借给红军400块大洋,85年后他的孙子拿着借条找当地政府要账:“要不是家里实在太困难了,我不会把这张借条拿出来!” 1930年,湖北孝感一个普通地主杨长银,拿出400块大洋借给红军,留下一张借条。85年后,他的孙子杨明荣捧着这张泛黄的纸,走进政府大门,只说了一句:“要不是家里实在太困难了,我不会把这张借条拿出来!” 1930年的湖北孝感贺家畈村,杨长银是个有点名气的人物。他家底厚实,田地不少,算得上当地地主。可他不是那种剥削人的地主,村里人都说他心善。收成不好时,他减免佃户的租子;灾年粮食不够,他开仓救济乡亲。杨长银不光顾着自己村里人,还关心国家大事。1927年黄麻起义的消息传开,他听说了红军的事迹,对这支队伍有了好感。 那年秋天,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的队长涂杏找到杨长银。红军当时正扩编,缺钱买粮,听说杨长银仗义,就上门求助。杨长银没多犹豫,从家里拿出300块袁大头银元,又跑去亲戚那儿凑了100块大洋,总共400块借给红军。涂杏写了张借条给他,盖上红军印章,说以后一定还。杨长银收下借条,但没当回事,锁进柜子就忘了。 1930年的红军日子不好过。那会儿革命刚起步,经费全靠地方支持。孝感一带是革命活跃区,红军得养兵、买粮、打仗,钱从哪儿来?靠老百姓捐助呗。杨长银这400块大洋,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一块大洋能买几十斤大米,400块够一支小部队撑一阵子了。红军纪律严,借钱都打借条,承诺以后还,可后来战乱不断,这账就搁下了。 杨长银没急着要账,一来是他不缺这钱,二来他觉得帮红军是件好事,不图回报。他去世后,儿子杨文顺也没提这事。借条传到孙子杨明荣手里时,已经是2015年,85年过去了。杨家为啥守着借条这么久不出声?可能一是家风低调,不爱张扬;二是日子过得下去,不用靠这笔钱。可到了杨明荣这代,家里真不行了,老屋破败,生活艰难,他才不得已把借条翻出来。 2015年冬,杨明荣拿着借条去了孝感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工作人员接过来一看,纸都黄了,字迹有点模糊,但印章还在。他们找专家鉴定,查档案,确认这借条是真的。政府没推脱,决定还钱。可400块大洋咋算呢?按1930年的购买力,一块大洋大概值2015年的100块钱,400块就是4万块。几天后,政府把4万块现金送到杨明荣手里。 这钱不算多,但对杨明荣来说是救命稻草。他拿去修了房子,买了农具,还分了点米面给村里困难户。政府这举动也算兑现了红军的承诺,没让杨家的好心白费。村里人听说这事,都感慨红军的信誉和杨家的善心还在延续。 杨长银当年的400块大洋,不是小恩小惠,是真拿家底支持红军。他没想着回报,红军也没忘这情分,留了借条。85年后,杨明荣穷得没办法才拿出来要账,政府也没耍赖,认了这笔债。从1930年到2015年,这张借条连起了三代人,也连起了红军和老百姓的情谊。
1930年,湖北老汉借给红军400块大洋,85年后他的孙子拿着借条找当地政府要账
只言片语里
2025-05-07 11:13:03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