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西湾小学 1973年3月,我踏入西湾小学的校门,开启求学之

骆驼铃铛 2025-05-07 16:17:53

记忆中的西湾小学 1973年3月,我踏入西湾小学的校门,开启求学之路。1980年6月,我初中毕业,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所校园。在这里度过的七年多时光,宛如璀璨星辰,在我的生命长河中熠熠生辉。如今,随着农村城镇化改造的推进,这所承载着我年少欢乐与梦想的学堂,因搬迁撤并而消失了。然而,那段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老师们的一言一行、谆谆教诲,却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西湾小学坐落在村西南边一条大沙沟拐角处的沙滩上。据说此处曾是旧时的沙沟庙。学校占地面积颇为广阔,足有五六个足球场那么大。东边校门两侧的宣传栏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定期更新的墙报,是我汲取知识的小天地,我常常驻足于此,在一幅幅图画中认字、学习。穿过校门,一条沙土路笔直延伸,直通一字形排列的学校会议室和老师办公室。路的两侧,两排白杨树整齐挺立,宛如忠诚的卫士。道路左右两边各分布着四栋砖柱土坯墙、人字梁起脊教室,总共16间。教室内外的墙壁被白石灰粉刷得雪白,一块水泥黑板、条形木制课桌、长条凳,以及黏土地面,构成了教室的基本模样。校园南边有一片耕地,是学农基地,小麦与蔬菜在这里茁壮成长。东南角的空地上,几个水泥板搭建的乒乓球台子,见证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大家手持自制球拍,尽情挥洒汗水。 校门外,两块平整的沙土操场开阔敞亮,两副篮球架矗立其中。每天课外活动时间,球场上的赛事一场接着一场,围观的同学里三层外三层,热闹非凡。早操、体育课、学校大型活动以及集会,都在这里举行。学校北边是宁东公路,一条连接宁远堡与东湾村的沙土路。公路旁,一条水泥干渠与之并行,担负着农业灌溉的重任。校墙外南边,是一片广袤的树林,杨树、沙枣树、柳树等树木郁郁葱葱,大概有几百株之多。每年春天,我们都会带着铁锹、钢钳,在这里翻土挖坑,种下一棵棵树苗。这里不仅是我们植绿劳动的地方,更是我们背诵课文、肆意玩耍的乐园。学校南面的山脉,同样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常常去爬山,还曾进山采打麻黄,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学校小学部面向本村适龄儿童招生,五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学生总数近500人。学校附设的初中部,除了招收本村小学毕业生,还吸纳邻村东湾村和中牌村的学生,两个年级,每级两个班,约有200名初中生。在当时,这已然是一所颇具规模的学校。 学校的教师队伍以民办教师为主,他们大多是从当地品学兼优的农村青年中选拔而来。这些老师不仅具备扎实的文化功底,还在音、体、美等方面各有专长。我的舅舅张财儒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自学成才,教授初中数学以及小学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多门课程。无论是毛笔字、粉笔字,还是钢笔字,他都写得工整漂亮。脚踏琴、手风琴、二胡等乐器,他也样样精通。在村里的戏台上,他饰演《红灯记》主角李玉和,唱腔动听、演技精湛,丝毫不逊色于专业演员。在我心目中,他就是那个时代的明星,更是我一生的楷模。学校的老师们都极为敬业,他们秉持着边学边教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教学内容,力求精益求精,以良好的师德风范,为学生树立榜样。乔玉兴、李建科、赵荣天、孙天佑、委廷芳等老师,都曾给予我良好的教育。他们学养深厚、多才多艺,教学水平高,敬业爱生,深受学生尊敬。他们凭借出色的表现,先后被评为县市级优秀教师,并陆续转为公办教师。那时,老师们都住在学校,从清晨到夜晚,始终坚守岗位,将学校当作自己的家。 学校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令人难忘。每年,学校都会举办两次全校性的大型运动会,短跑、长跑、接力跑、跳高、跳远、铅球、铁饼、篮球、乒乓球、跳绳、拔河等项目精彩纷呈,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六一儿童节,学校精心排练的大型花束队、腰鼓队、小号军鼓队、武术队,组队前往公社大广场参加大型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季,学校组织春种支农、植树造林、爬山踏青等活动。冬季的象征性长跑项目更是深入人心。每位同学每天累计长跑距离,大家相互比拼,看谁能率先“跑到北京”。我家离学校三里路,为了在这场“长跑比赛”中胜出,我每天上下学都坚持跑步,满怀憧憬地向着心中的“北京”前进。 如今,距离我离开西湾小学的学生生活,已然过去了45年。但那段时光里的校园生活场景,依旧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粉笔字,上下课清脆的电铃声,教室外侧墙上精美的黑板报,武术队的飒爽英姿,文艺演出队的精彩表演……这些都是西湾小学赠予我最珍贵、最美好的记忆,值得我永远珍藏。

0 阅读:2
骆驼铃铛

骆驼铃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