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没想到44年后,博物馆再次联系上他:你捐的是国宝,价值不可估量!特意邀请您来领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广袤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静默地记录着千年的风霜与变迁,1968年的一个春日午后,十三岁的孔忠良背着书包沿着乡村小道走回家,阳光洒在田野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味道,那是一段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时光,没有喧嚣,也没有波澜,然而,命运的齿轮,往往正在最不经意的时刻悄然转动。 那天,他像往常一样路过村边那条清浅的小河,河水在阳光下映出层层波光,脚边的卵石、草根、漂浮的树叶,构成了他无数次经过的熟悉画面,但就在他低头看向水底的瞬间,一块泛着温润白光的石头引起了他的注意,它静静地躺在河床上,周围的泥沙遮掩不住它那种独特的质感,出于孩童的直觉和本能的好奇,他脱下鞋袜,卷起裤腿,踏入微凉的河水,将那块“石头”捞了起来。 那并非普通的石头,表面精雕细琢,边缘平整光滑,顶部隐约可见螭龙浮雕,底部则刻有几个弯曲古奥的文字,孔忠良虽年幼,却能感受到它的不凡,他小心地将其包好,带回了家,那时的乡村家庭生活清苦,农田与劳作是生活的全部重心,孔忠良的父亲孔祥发是一位朴实的农民,见到儿子带回的这块异物后,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凝重,他虽未识文断字,却凭借多年的生活经验判断,这或许是一件有来头的东西。 几天后,在完成了地里的活计之后,孔祥发带着儿子一同前往西安,他们的目的地是当时的陕西省碑林博物馆,在那个物质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这样的举动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决心与信念,抵达博物馆后,孔祥发将玉石郑重地交到工作人员手中,工作人员初看之下便震惊不已,经过初步鉴定,这是一方罕见的和田羊脂白玉,雕工极为精细,其所刻的“皇后之玺”四字,直指汉代宫廷用印,专家们迅速组织进一步研究,确认这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传世文物。 孔家父子并未要求任何回报,孔祥发的态度坚定而朴素:这东西原本就是国家的,只不过被他们偶然发现而已,在专家们的再三坚持下,馆方最终将象征性的一笔款项——二十元——作为感谢交到他们手中,这笔钱在当年并不算少,却远不足以衡量这枚玉印的价值,而孔家父子收下的,也只是这份心意。 此后,这件文物被妥善地收藏和展示,成为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它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观者无数,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发现过程如此朴素而真实,孔忠良返回家乡,继续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岁月如水流淌,几十年间,他从少年成长为中年,继而步入老年,田间地头的生活从未改变,那段过往,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沉入记忆深处。 然而,历史从不遗忘那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2012年,陕西省成立汉文化保护基金会,启动了对文物捐赠者的历史资料整理,在翻阅早年档案时,工作人员意外找到了当年孔氏父子捐献“皇后之玺”的记录,这一发现引起了高度重视,基金会很快与孔忠良取得联系,邀请他参加即将在西安举办的文物保护表彰大会。 此时的孔忠良已年近花甲,满头白发,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当他再次踏入西安的土地,距离上一次前来,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四年,他没有想到,那段朴素的往事仍被人记得,更没想到,自己会因当年的一个小决定,站上荣誉的舞台。 在表彰大会上,他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人物”称号,面对台下热烈的掌声,他略显局促,眼神却依旧温和,他并未发表长篇演讲,只是平静地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不值一提,但正是这种“不值一提”的行为,成就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那块曾在河底沉睡的玉石,如今成为国家级文物,而发现者的名字,也被铭刻进了文化的年轮之中。 孔忠良并未因此改变生活轨迹,表彰之后,他返回了村子,继续过着与土地为伴的日子,但他的故事在当地传开后,成了许多家庭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为教育孩子珍视文化、诚实守信的最好例证。 而那枚“皇后之玺”,依旧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中,通体光润,纹饰清晰,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它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历史,也讲述着一位普通农家少年与国家文化遗产之间的深厚联系。 信息来源:皇后之玺:泥窝窝里抠出的国宝|听文物讲故事 新华社新媒体官方账号 2021-02-22
1968年,陕西一少年将自己在河里捡到的“皇后之玺”捐献给国家,得到20元奖励,
墨色流年深
2025-05-07 20:21: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