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

玉尘飞啊 2025-05-08 01:56:28

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后,慢慢变黑,一些珍贵文物也受到了伤害,自此以后,国家再也没有主动发掘帝王墓。 1956年,那年开春刚暖和,郭沫若和吴晗两位先生领着队伍,把万历皇帝睡了两百多年的定陵给刨开了。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场热闹事最后变成了一锅夹生饭。 那会儿新中国才成立五六年光景,大伙儿心里都憋着股劲儿,想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翻出来长长脸。郭沫若在科学院当领导,肚子里墨水多,写诗做学问样样在行。 吴晗是专门研究明朝的大学问家,把明史摸得门儿清。俩人凑到一块儿合计,觉着万历皇帝的陵墓肯定藏着硬货,要是能挖出来,保准能让全世界开开眼。 政府当时也点了头,五月份大太阳晒得人发昏的时候,考古队总算摸到了地宫大门。 推开两丈多高的石门,嚯!里头金银玉器堆得跟小山似的,万历爷躺的棺材板子雕着龙凤,漆得锃光瓦亮。边上陪葬的皇后妃子骨头架子都还齐整,穿的衣裳料子摸着比绸缎还滑溜。 可好景不长,新鲜空气刚灌进地宫,麻烦就找上门了。那万历爷身上裹的龙袍,原本金灿灿晃人眼,没半袋烟工夫就变得乌漆嘛黑,手指头轻轻一碰就往下掉渣渣。 其他绫罗绸缎更不顶事,见着光就开始发脆变色,眼瞅着就化成一堆破布片子。考古队急得直跺脚,拿棉花蘸着药水往上抹,可这哪能管用? 茶楼酒肆里到处有人拍桌子:"老祖宗留下的家当,全让这帮败家子祸害了!"文化圈的老先生们更气得胡子直翘,说这是拿祖宗当猴耍。 其实要论起来,那年月要技术没技术,要经验没经验,连个像样的塑料布都没有,哪能护得住这些金贵物件? 定陵这事儿闹大发了,惊动了上头。转过年来,国务院就发了红头文件,白纸黑字写得明白:往后皇陵大墓,没十万火急的情况一律不准动土。 考古行当也长了记性,打那以后下洛阳铲之前都得先琢磨三件事——保得住吗?护得牢吗?传得下去吗? 要说这万历爷也是命苦,躺在地底下安安生生过了三百年太平日子,冷不丁被拽出来晒了回太阳。 现在去十三陵参观,还能瞅见他那件黑不溜秋的龙袍,跟抹布似的团在玻璃柜里。导游每回讲到这儿都直叹气:"瞧瞧,这就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倒是那些年挖出来的瓶瓶罐罐,后来都成了考古所的宝贝疙瘩。专家们摸着这些残件,慢慢琢磨出不少新门道。 九十年代那会儿,从定陵出土的丝绸料子还送到瑞士做过检测,外国专家看了直竖大拇指,说中国老祖宗的手艺真不是吹的。 如今再去定陵地宫,阴森森的石头墙面上还能看见当年考古队留的记号。吴晗后来写回忆录,提到这事就摇头:"年轻气盛吃了大亏。"郭沫若晚年倒是绝口不提定陵,有人问起就岔开话头聊诗。倒是当年参与挖掘的小年轻,现在都成了白头发老专家,逢人就念叨:"考古这行当,耐得住性子比啥都强。" (信息来源)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195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发掘报告》(1958年) 吴晗《明史简述》(中华书局,1979年) 国家文物局《新中国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82年) 北京市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定陵文物保护纪实》(北京出版社,2005年)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纺织品保护实验室报告(1993年)

0 阅读:0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