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个国家,有时候真的让人捉摸不透!明明是地处亚洲版图的国家,可印度偏偏和西方国家走的近。 尤其是和美国,印度这几年可以说是第二个日本,为了讨好美国,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美国把中国当作第一大竞争对手,它也学美国把中国当作第一大竞争对手,可咱们压根就没有把它当作对手。 刚传来的消息,2025年5月7日,中国商务部对印度氯氰菊酯征收最高166.2%反倾销税的决定。在印度试图通过“联美抗中”策略谋求地缘利益之际,中国的精准打击不仅揭示了印度战略的深层矛盾,也为全球多极化贸易秩序的重构提供了关键注脚。
2025年以来,印度已对中国发起7起反倾销调查,且多数缺乏证据。世贸组织数据显示,印度进口规模全球第九,但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是欧盟的4倍、美国的1.5倍,成功率却不足50%。这种滥用贸易救济工具的行为,实为配合美国遏制中国产业链的战略投机。 中国完整履行WTO调查程序,两次延期印度企业答辩期限,与印度50%反倾销调查无疾而终的记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以规则反制规则"的策略,正在赢得东盟、非洲等发展中经济体的隐性支持。 现在中国反制印度,印度作为全球最大氯氰菊酯生产国,2019-2023年间对华出口量激增75.79%,市场份额从49.25%飙升至71.47%。同期出口单价暴跌42%,从89,675元/吨降至51,950元/吨,直接导致中国本土企业被迫降价40%以维持生存。这种典型的倾销行为,通过价格压制抢占市场,严重扭曲了正常贸易秩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几年印度在美国的怂恿下,大力所谓的发展制造业,想取代中国制造业的地位,好让自己从美国乃至欧洲那些国家获得更多的资源。 但现实是无比残酷的,有资料显示,莫迪政府耗费230亿美元打造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在2025年迎来惨淡结局:制造业占GDP比重不升反降,从15%跌至14%,电子制造业供需缺口高达1500亿美元。 印度手机制造业虽吸引苹果、三星设厂,但90%显示屏、75%芯片依赖中国进口。PLI计划下本土企业仅完成37%产值目标,证明脱离中国供应链的"印度制造"只是空中楼阁。 印度钢铁厂老板抗议中国产品致其高炉成废铁堆,却回避本土钢厂采购中国炼钢设备的事实。这种"既要中国技术又拒中国产品"的双标思维,折射出其产业升级的结构性矛盾。
中印关税战的影响,远超出贸易领域。在军事层面,印度空军在克什米尔的惨败,暴露了其“三位一体”作战能力的致命缺陷。没有预警机、数据链和防空体系的支撑,印度战机在巴基斯坦“枭龙”战机面前毫无招架之力。这场空战不仅是军事技术的较量,更是中印工业实力的比拼。当印度还在为阵风战机的维护发愁时,中国歼-20已形成完整作战体系。
在地缘政治层面,印度所谓的大国战略正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印度需要美国支持以制衡中国;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美国又可能损害其战略自主性。美国在印度专属经济区的“航行自由”行动,已让印度尝到“引狼入室”的苦果。更令印度担忧的是,美国对印度市场的兴趣远小于对印度战略位置的觊觎。当印度试图通过“零关税互惠”计划换取美国技术时,美国却更关注印度能否成为遏制中国的“桥头堡”。 说的直白一点,莫迪政府既想借中美博弈渔利,又不愿放弃"印度中心论"的霸权幻想,这种精分操作在现实面前必然碰壁。 印度的战略困境源于文明基因的缺陷,当印度试图用19世纪殖民采购思维应对21世纪产业链竞争。中国已通过“制度性开放+产业链韧性”构建起深层次竞争优势。这场关税反制不仅是两国经贸实力的对冲,更是全球治理模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