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5岁的阎锡山正在用餐时的照片,餐食很简单,就是馒头、稀粥、咸菜、鸡蛋之类,偶尔也吃肉,都是他自己所养的。 1958年,一张照片定格了75岁的阎锡山在台北阳明山隐居时的用餐瞬间:馒头、稀粥、咸菜、鸡蛋,偶尔加块自己养的肉,简单得让人意外。这位曾叱咤山西38年的军阀,晚年为何落得如此清苦? 阎锡山这个人,说起来真是个传奇,1883年他出生在山西五台县一个普通人家,家里不算穷,但也算不上大富大贵。年轻时赶上了清末那股变革风潮,他跑去日本留学,进了振武学校学军事,还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那会儿他满腔热血,想着推翻清朝,干一番大事。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回山西,带着点运气又有点手段,当上了山西都督,年纪轻轻就掌了权。 可这人当了都督没多久,理想就变了味。辛亥革命后,全国乱成一锅粥,袁世凯想当皇帝,各路军阀忙着占地盘,阎锡山一看这情况,心想与其跟着孙中山干革命,不如先保住山西这块地。于是他开始搞自己的小算盘,名义上支持中央,实际上把山西当成了自家后院。 他治军治民有一套,搞什么“村治”、修铁路、办工厂,山西在他手里还真有点起色。但别忘了,他本质上还是个军阀,骨子里想的不是老百姓,而是怎么保住自己的权力。他这人挺会审时度势。北洋政府当权时,他跟袁世凯、张作霖这些人周旋,既不得罪又不完全听命。后来北伐战争来了,他见风向不对,又投靠了蒋介石,成了国民政府的一员。山西这块地盘,他硬是守了38年,从1911年到1949年,中间换了多少政府,他愣是没倒。这靠的可不只是运气,还有他那股子狡猾劲儿。 到了抗战时期,阎锡山的表现就更让人摸不透了。日本人打进来,他当然得抵抗,毕竟山西是他的地盘,不能白白让人抢了。他组织部队跟日军干了几仗,比如忻口战役,还算有点成绩。可他从来不是一门心思抗日的人,一边打日本人,一边还跟共产党拉扯,想着怎么两边不得罪。他搞了个“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表面上挺爱国,但实际上还是想保自己的势力。这态度让他在国共两边都不讨好,蒋介石嫌他不听话,共产党觉得他靠不住。 抗战后期,他跟日本人暗中眉来眼去的传闻也不是没有。虽然没证据说他真投降了,但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确实让人觉得他没啥原则。1945年日本投降,他倒是捡了个便宜,山西又回到他手里。可好景不长,国共内战一打起来,他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1949年,解放军势如破竹,阎锡山在山西撑不住了。他带着残兵败将跑到太原,想死守,可最后还是没顶住。太原一丢,他彻底没了根基,只能跟着国民党跑到台湾。那年他66岁,本以为还能靠着老关系混个好位置,可蒋介石对他早就不满,觉得他太滑头,不肯重用他。结果,他在台湾的日子过得挺尴尬,没实权也没啥影响力,只能被晾在一边。 到了台湾后,他住在了台北阳明山一栋简陋的砖木房子里,生活一下子从过去的锦衣玉食变成了粗茶淡饭。1958年那张照片里,他吃的不过是馒头、稀粥、咸菜、鸡蛋,偶尔有点自己养的肉。这跟当年在山西呼风唤雨的日子比,落差不是一般的大。有人说他这是晚年清苦,也有人觉得他活该,谁让他当年那么会算计,最后却算不过天。 说起他晚年为什么这么落魄,有几点绕不开。首先,他太恋栈权力了。在山西当了38年的“土皇帝”,他早就习惯了掌控一切,可时代变了,他那套老办法不灵了。国共内战时,他要是早点选边站队,没准还能保住点东西,可他偏偏想左右逢源,结果两头落空。其次,他跟蒋介石的关系早就有了裂痕。抗战时他不听指挥,内战时又拖后腿,蒋介石对他早就看不上眼,到了台湾自然不会给他好果子吃。 再者,时代本身就不给他这种人留位置了。民国那会儿,军阀还能靠枪杆子混日子,可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党也退守台湾,讲究的是新秩序,像阎锡山这种老派军阀,注定被淘汰。 阎锡山这人,说聪明是真聪明,能在乱世里混那么久,没点本事不行。他会搞经济,会带兵,还会玩政治手腕。可他这聪明都用在了保自己身上,没啥大格局。有人说他是个实用主义者,为了生存啥都能干;也有人说他就是个投机分子,哪边有便宜往哪边靠。他晚年那顿简单饭,吃的不是馒头稀粥,是自己一辈子算计的回声。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