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么这个司马昭之心是个什么样的心?这个典故来自于哪里呢?话说三国时期的魏国,司马懿与魏宗室明争暗斗,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兵变,从此,魏国大权完全落在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掌握军事大权,特别是司马昭更是大权独揽。
司马懿、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大肆屠戮曹氏家族成员。他也由大将军升任相国,被封为晋公,并加赐九锡,进而威逼魏帝曹髦。
曹髦见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深感忿恨,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傀儡皇帝的生活,心中一直想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公元260年五月,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个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他来收拾我,遭受被废黜的耻辱,今日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铲除这个逆贼!”
曹髦你草率了不是,要知道人心隔肚皮,你怎么能这样说。
那么曹髦说的司马昭之心是个什么心呢?
当然是篡位乱政之心!
曹髦虽然知道司马昭之心,但是你要暗中图谋才行,这样大张旗鼓地给一个权臣去斗,实在不应该。虽然你目前是皇帝,但以你现在的实力去给司马昭过招,简直是鸡蛋碰石头。
王经就劝他忍耐 不要闹出大祸来,说:“以前鲁昭公就因为无法忍受季氏独断专权 贸然兴兵讨伐季氏,结果兵败逃走,好端端的一个国家也丢了,还要遭受天下人的耻笑。
如今司马昭专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的势力已经几乎到了坚不可摧的地步,而且朝廷的大臣几乎全部都是他的人,为他效命。
同时,宫里的那些兵力实在太弱小了,根本就不足以与强大的司马昭抗衡,陛下凭什么去征讨他呢?
你这样轻率出动,只怕会招来更大的祸患。”
曹髦已经被司马昭欺负的忍无可忍了,心意已定,当即从怀中掏出黄绢诏书扔到地上说:“朕已经决定了!就是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还不一定会死呢!”
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
不得不说曹髦是有血性的,可这种血性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要经过深思熟虑、详细谋划,要经过缜密安排,在没有兵权的情况下,培养一些死士刺杀司马昭也可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能给自己招来灾难。
君不密则失臣,再说这3个人可是各怀鬼胎,当曹髦给三个大臣商量完毕回内宫时,早有王沈、王业偷偷溜走去给司马昭通风报信去了,只有王经还比较忠心,苦劝曹髦,但曹髦还不听。
年轻气盛的曹髦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对付老谋深算的司马昭。他竟凭着一时冲动拔剑登上辇车,率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吵吵嚷嚷地从宫中杀将出来。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知道后,连忙带着士兵在南宫阙挡住了曹髦的去路。
曹髦亲自用剑去拼杀。
皇帝动手了,士兵们难免胆怯,吓得不敢动手。
紧要关头,贾充手下有个叫成济的愣头青,问贾充怎么办。
贾充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天。该怎么办,还用得着问吗?”
贾充这么一说,成济立即抽出长矛上前刺死了曹髦,一代皇帝,就这样轻易付出了冲动的代价,冲动是魔鬼,需要控制。
自己手下诛杀了皇帝,这可不是小事。司马昭听到消息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太傅司马孚闻讯跑过去,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腿上,哭喊道:“陛下被杀,这都是我的罪过啊!”
司马孚这是要把曹髦被杀的事揽在自己身上。
司马昭把群臣召集起来商议。尚书左仆射陈泰建议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向天下人谢罪。”
司马昭怎么忍心杀掉自己的心腹大臣呢,就是这个贾充不但是杀曹髦的罪魁祸首,后来还是祸乱司马炎建立晋朝的首恶,他的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司马炎的儿子成为皇后后,直接导致了西晋的大乱。
司马昭逼着太后下令,给曹髦罗列了一大堆罪状,将他废为庶人,以百姓的丧礼安葬了他。
一着不慎,万劫不复啊!
司马昭又拘捕了王经及其家人 王沈由于及时告密 立下大功,被封为安平侯。
曹髦虽死,但是他的话却成了成语流传下来,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安慰吧!
后人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而这种心是被人诟病和不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