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美抱有幻想,日本就是前车之鉴

环球新动向 2025-05-08 15:29:10

沉默16天后,中方终于出手了,这一轮反制的对象是印度。这场风波起于4月21日,印度财政部突然宣布,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加征12%的临时关税,目标主要就是中国。印度政府解释说,这是为了应对来自中国的廉价钢铁对本国市场的冲击,尤其是中小钢企的压力。他们还表示,近几年中国钢铁大量进入印度市场,已经导致不少钢厂缩减产能甚至考虑裁员。

根据报道,印度钢铁部部长库马拉斯瓦米公开表示,这项新政策可以为本国企业争取喘息空间,是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一名印度钢铁企业的高管更是夸张地称,“全世界都受到中国出口商品的影响”。不过,这些言论明显是在试图制造一种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以此合理化自己的保护主义措施。

有分析认为,此次印度的新一轮加税措施,时机和背景皆耐人寻味——正值美国与多国展开关税博弈之际,印度突然对中国出手,很难说不是为了向美国示好。事实上,有消息称,印度已经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提出愿意对美钢铁、汽车零部件和药品实行零关税,但这项优惠只针对一定数量的进口,超过限额则仍按正常税率征收。

然而,印度对美国示好的举动,看似乘上了特朗普的东风,实际上却是把自己置于了尴尬的境地——在这一点上,日本已做了前车之鉴。据报道,此次美国除了对等关税外,还对日本钢铝和汽车产品分别加征25%关税,导致日本车企“每小时损失100万美元”。

野村研究所预测,美国关税将使日本GDP下降0.59%。尽管日本以“出售美债”威胁,但美国丝毫没有进行豁免,在多轮谈判中,也完全没有要“照顾”日本这个亚洲盟友的意思。简单来说,日本用自身的事实证明,面对强硬的美方,即使不断让步,也未必能换来公平的待遇。

因此,回过头来看,中方其实还给了印度16天的“考虑时间”,直到发现印度这次铁了心对美抱有幻想,这才在5月6日正式公布对印度氯氰菊酯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并发布最终裁定。同时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这项反制是根据《反倾销条例》依法作出的决定,并将于2025年5月7日起正式对相关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税期长达五年。

从调查到终裁,中国的这套流程并不仓促,而是根据市场事实和法律条文一步步推进。调查结果显示,印度氯氰菊酯产品存在明显倾销行为,并对中国相关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反倾销税的征收方式也非常明确,直接按照海关计税价格收税,同时征收相应的增值税,对于已经缴纳保证金的企业,也会根据终裁结果进行补退处理,程序规范透明。

这次反制,不仅是对印度加税行为的回应,更是一次制度化、法律化的反击,展现出中国在国际贸易争端中的理性与坚定。也让印度明白,中国不会无底线地忍让,如果谁要在中美之间投机取巧、借势施压,就必须考虑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中印之间的第一次经济摩擦。尽管两国互为重要邻国,且同属发展中大国,具备广泛合作的基础,但近年来,印度在多个领域频频对中企采取限制措施,从电信设备到手机应用,从投资审查到港口项目,几乎涉及多个关键行业。这种政策不确定性,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不少风险,也损害了双方经济合作的信任基础。

而中方始终主张“龙象共舞”,强调合作共赢,正如外交部长王毅所说,中印之间应做相互成就的伙伴,而非彼此消耗的对手。两国的发展需求高度互补,本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数字技术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但印度的一系列举措,明显偏离了这一方向。

更重要的是,印度似乎把对华政策当成了一张“对美筹码”,以为在中美博弈中倒向美方就能换取好处,却忽略了自己并不是不可替代的角色。美国对外谈判向来强硬,即使是战略伙伴也未必能占到便宜,看看日韩过去几年被美国如何压价、限产、让利,印度就该有所警觉。

因此,中方此次反制,不是要对抗,而是要维护规则,表面看是一次贸易回应,实则是一种信号:合作可以共赢,但不能单方面牺牲。任何国家若想从中国市场获益,就必须尊重市场秩序和互利原则,如果以打压换合作,以示好美国换经济利益,这条路终究不会走远。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环球新动向

环球新动向

环球新动向,让您第一时间掌握全球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