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9年的一次大会上,杨显东大胆发言,直指陈永贵的问题,他表示:我认为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5-08 18:11:33

[太阳]1979年的一次大会上,杨显东大胆发言,直指陈永贵的问题,他表示:我认为全国推广学大寨是极大的浪费,不仅让农业走上了歧途,还让农民陷入贫困的深渊,随后,他尖锐地批评道:陈永贵已经成为副总理,却至今不肯承认自己的严重错误。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2010.6.6祝华新: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36,庄主)) 1979年开春,北京的天气还有点倒春寒,一场全国政协小组会,开着开着,一个声音冒了出来,一下子打破了沉闷,发言的是杨显东,他讲号召全国学大寨,这是瞎指挥,把农业往沟里带,把农民往穷坑里推,这话可不得了。 那年头,大寨可是块金字招牌,农业战线的一面旗,谁敢说个“不”字,那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杨显东这几句话,像块石头扔进平静的湖面,顿时浪花四溅,曾经光芒万丈的大寨模式,头一次被人放到了聚光灯下,仔仔细细地审视,中国农业,接下来要往哪儿走?这成了个大问题。 说起大寨,那可是山西一个小山村,硬是让村支书陈永贵给带火了,陈永贵是个地道的农民,可他有股子韧劲儿和聪明劲儿,领着乡亲们战天斗地,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硬是让穷山沟变成了米粮川,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这事迹一传开,连毛主席都点赞,大寨立马成了全国农业的榜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好像只要学了大寨,中国农业就能一步登天。 可风光背后,真就没点儿问题?其实,早在一年前,也就是1978年,就有农业学会的专家们去大寨看了看,回来就嘀咕,这产量是上去了,可资源消耗也太猛,对环境怕是不友好,更要命的是,大寨那套,是不是在哪儿都能使,得打个大问号,毕竟,每个地方的土质、气候、条件都不一样。 就在这种背景下,杨显东站了出来,他敢这么说,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他自个儿就是穷苦农家出身,后来念了南京金陵大学,又去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肚子里装的都是国内外农业的真学问。 他最清楚土地对农民意味着什么,也明白中国农业要发展,得靠现代化,靠科学技术,而不是一窝蜂地模仿某个典型,不管那典型合不合适。正是这份底气和忧思,让他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 杨显东的看法,跟那些力捧大寨模式的人,特别是陈永贵本人的想法,显然是拧着的,这倒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中国农业到底该走哪条路的大讨论,当“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铺开后,效果也开始五花八门,有些地方可能因地制宜,确实搞出点名堂;但更多地方,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结果呢,产量没上去,资源糟蹋了不少,农民反而更累更穷,杨显东的质疑,正是看到了这些活生生的现实。 面对那些守旧的声音,说他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杨显东也没怂,他顶着压力,凭着农学家的严谨和改革者的担当,到处讲他的道理,希望给中国农业找出一条更科学、更能持续发展的路子,他看得明白,有些地方产量是上去了,可农民的日子并没好多少,那种靠大量资源投入和农民拼死拼活干出来的模式,一旦外部条件变了,可能就玩不转了。 不能再让农民受苦了,这句实在话,说出了杨显东心里对农民的疼惜和对农业的责任,在他的力推下,一股反思和改革的风,开始吹遍中国农村,农业政策也跟着调头,不再是全国一个模子,而是讲究因地制宜,不再是光盯着产量数字,而是更看重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琢磨,梯田是不是修得越多越好? 水渠是不是挖得越长越妙,老祖宗传下来的耕作方法,怎么跟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杨显东不光在嘴上喊,作为农业部副部长,他还亲自参与推动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地,这些努力,让中国农业慢慢摆脱了单一模式的捆绑,走向了多元化、现代化的新路,农民的干劲儿也空前高涨,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今天回头看,大寨模式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所代表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然值得学,但照搬模式的教训,也得记牢,杨显东的勇气和远见,不光是点破了一个模式的局限,更是给中国农业现代化探了路,替亿万农民说了话,他的贡献,不仅仅是戳破了一个神话,更在于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转向,让其走上了一条更健康的发展轨道。他的名字,该在中国农业史上记上一笔。

0 阅读:0
醉卧桃花林间

醉卧桃花林间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