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理工科专业就业,即便是硕士,怕也会很难。很多人不大理解,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

岚岚看商业 2025-05-08 19:04:24

后面理工科专业就业,即便是硕士,怕也会很难。很多人不大理解,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工作岗位的数量和岗位薪资的多少,从来都不是看学历、专业、单位名气,而是看一个词叫供需。什么是供需呢? 我们同时来说,一个岗位值不值钱,一个岗位好不好找工作,说白了就是看有多少人想干,这个叫需求。然后,有多少单位在招,这个叫供给。如果一个岗位是10个人抢一个名额,那肯定卷,肯定挑人。 那如果一个岗位放了3个月都没人投简历,那单位就得加工资、降门槛,甚至主动找人,对吧?这就叫供需关系的力量。说白了,就是稀缺不稀缺。再高学历也白搭,够稀缺,再低处也吃香。 为什么会出现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供需关系呢?我们小时候,大人们都跟我们说,学理工吧,理工科好就业。那为啥以前理工科好就业呢?很简单,供少需多嘛。那时候大学扩招刚开始,懂技术的人少。掌握一个编程、建模、硬件调试的技能,就能吃得上饭。 但现在都不一样了,硕士越来越多,岗位没增加,甚至很多研发岗都被AI、自动化给取代掉了。而另一边,跟人打交道的岗位,比如销售类岗位、运营类岗位,反而越来越缺人。为什么? 因为年轻人普遍社恐,怕沟通,怕得罪人。一看是要打电话、要谈判、要扛业绩的岗位,直接劝退。结果呢,岗位追着没人投,企业急着找人,甚至开始带薪培训、包住,就求你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供需反转了。 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某大企业的课程顾问。你们现在看不上的课程顾问、咨询师,这全是这类岗位。别看现在门槛低、起薪低,但我告诉你,一年后你能活下来的,不是靠学历,而是靠谁扛得住压力,谁能谈得动人。这个时候,这些岗位就不是谁都能干的了,而是谁能留下来谁挣钱。 供需变化的本质是岗位特征在变、社会价值排序在变,甚至我们对体面的定义也在变。说得再深一点,就是国际局势的变化正在改变岗位的结构。以前呢,咱们搞制造、搞出口,确实需要大量理工科人搞研发。但现在,中美关系紧张,外资撤离,大量研发环境被限制、卡脖子。国家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是能打通上下游、能跑业务、能推进协作的人。 这类人学历不一定高,但一定得有执行力、懂人性、能沟通。说白了,岗位已经从闭门造车变成了能带人跑项目。你再牛的技术,不落地、不转化、不成交,那就扯淡了。 那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些就业岗位呢? 第一,不要迷信学历必然值钱。现在的岗位结构早就变了,不是高学历岗位少,而是高学历扎堆的地方供大于求了。 第二,看一个岗位值不值得做,不是看别人怎么看,而是看你能不能成为那1%的高手。你能成为顶级课程顾问,那你挣的就不比普通程序员少;你能成为头部销售,那你挣的可比邻居还要多。 第三,要认清岗位含金量的核心判断标准。比如说,这个岗位是刚需吗?它有没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烂的区别?它未来会被取代吗?比如AI能不能干?它的结果是不是你自己能掌控的?很多你看不起的销售类、服务类岗位,其实全都符合这类标准。 最后,我留一个问题给大家:你是更愿意靠学历去赌一个名额有限、看点的高门槛岗位,还是愿意靠自己去磨练、跑业绩,用可积累的方式去拿到结果?你自己想想。

0 阅读:142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21

用户11xxx21

2
2025-05-08 22:26

高学历搞科研抓生产,低学历跑市场拉关系,不早就这样了吗

岚岚看商业

岚岚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