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我这次真的就是考砸了……”2018年,四川一个全班第一的女孩,高考却仅仅考了47分,爷爷怀疑孙女的分数有问题,于是他和孙女来到教育局复核分数,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然而原因让人动容。沈娟听到爷爷非要带着自己去教育局复核成绩,连忙跟爷爷解释道。可沈娟的爷爷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成绩一直优异的孙女在最重要的高考上竟然会出现这么大的失误。 2018年6月23日,四川巴中平昌县云台镇的蝉鸣撕扯着暑气。 72岁的沈广林攥着孙女沈娟的高考成绩单,皱纹里渗着汗珠——全班第一的孩子,数学47分,总分刚过二本线。 村委会的喇叭在头顶响着:"高考查分通道已开通..." 老人突然站起身,布满老茧的手指戳向成绩单:"走,去县教育局!" 沈娟的校服袖口磨得发白,跟着爷爷踏上斑驳的水泥路。 她记得三天前查分那晚,电脑屏幕上的数字像块冰砖,冻住了爷爷刚端来的荷包蛋。 父亲的遗照还挂在堂屋,母亲的围巾搭在衣柜上,这些年爷爷的背越来越驼,奶奶的药费单堆成小山,而她的奖学金证书,是这个家唯一的亮色。 县教育局的档案室飘着旧报纸的霉味。 工作人员调出扫描件时,沈娟的数学答题卡第22题空白,19题步骤写了一半突然中断。 "机器扫描没问题。"股长的话让沈广林红了眼:"娃从小算题比计算器还快,咋会这样?" 沈娟盯着地板上的反光,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她想起高考前三天,看见爷爷在猪圈给母猪接生,凌晨三点还在磨镰刀割猪草。 班主任说"川大数学系奖学金有八千",可奶奶的药盒上写着"每月360元",爷爷的布鞋补了三次还在穿。 交卷时,她故意涂错20道选择题,看着笔尖在答题卡上划出歪斜的痕迹,仿佛在划断大学的门槛。 "是我不想考。"沈娟的声音在档案室里炸开。 爷爷的烟袋"当啷"落地,火星溅在水泥地上。 她终于说出那个藏了三个月的决定:看见爷爷偷偷卖了陪嫁的银镯子,听见奶奶半夜咳得睡不着,摸到床头攒了半年的鸡蛋——这个18岁的女孩,用47分的数学成绩,给命运来了次笨拙的"刹车"。 "国家有助学贷款,师范类免学费..."教育局资助中心的小王翻出宣传册,手指划过"建档立卡贫困生补助"的红框。 沈广林的手在宣传册上颤抖,那是他第一次知道,孙女的大学梦,不用靠砸锅卖铁来换。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像在替这个沉默的女孩擦去眼泪。 2019年3月,平昌中学复读班的早读课,沈娟的英语单词本上贴着奶奶的药方。 她的课桌角多了个保温杯,是教育局小王送的,杯身上印着"知识改变命运"。 数学老师特意在她的习题集上批注:"第17题思路清晰,别再辜负天赋。" 这年高考,沈娟的数学卷写满了工整的步骤,最后一题的辅助线像道光,划破了去年的阴霾。 当四川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村口,奶奶把它贴在父亲遗照旁边,爷爷用毛笔在红喜榜上添了句:"孙女成了师范生,不用交学费。" 沈娟站在师范大学的教室里,望着窗外的银杏叶,想起复读那年爷爷在电话里说:"猪圈又添了两头小猪,够你买辅导书。" 她翻开课本,扉页贴着两张成绩单——2018年的47分和2019年的142分,中间隔着一个少年对家庭的担当,以及一个国家对教育公平的承诺。 沈娟的经历并非孤例,2017年云南,彝族女孩李芳为给母亲治病故意考砸,被班主任发现后申请"滋蕙计划"资助;2018年甘肃,残疾考生王浩因担心学费放弃志愿,当地教育局启动"绿色通道"帮他申请到全额奖学金。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贫困生资助金额达1122亿元,370万像沈娟这样的孩子,通过助学贷款圆了大学梦。 当个体在命运前选择妥协,社会的支持系统成为托举梦想的手掌。 正如资助中心小王常说的:"我们多跑一趟,可能就少一个用分数换生存的孩子。" 这场关于高考分数的博弈,最终在政策温暖中找到和解。 沈娟的故事像面镜子,照见贫困家庭的生存重量,也映出教育资助体系的温暖光芒。 当她选择用47分扛起责任,社会用更有力的手臂托住了她的梦想——这不是个人的悲壮牺牲,而是一个社会对"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的庄重承诺。 正如村口老教师在喜宴上说的:"以前是考得上读不起,现在是考得上也读得起。" 沈娟的两次高考,丈量的不仅是分数的差距,更是一个国家在教育扶贫路上的坚实脚步。 当每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殿堂里安心读书,那些曾在命运前低头的故事,终将成为教育公平的注脚,让每个梦想,都能在政策的阳光下肆意生长。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请理性浏览,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杭州新东方进修学校,《女孩高考只得47分,爷爷请求复查试卷,真相曝光,全场人都沉默了》
孩子高考前最后一个要求:不想让我和他说话
【3评论】
江上听风
有担当,好孩子,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