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黄埔军校三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红军军事将领。他是黄麻起义副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军长,共和国初秋将军吴光浩同志。
1906年,吴光浩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蔡吴家湾。他聪明好学,从小就心系国家大事,学生时期便参加了不少爱国运动。
1925年,黄埔军校录取了19岁的吴光浩,他顺利成为了一名三期生。次年,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的吴光浩因表现优异,被分配到了叶挺独立团担任排长一职。先后参与了北伐、平江、武昌城等多场战役。
每次吴光浩都带领团队浴血奋战,让其所在的国民革命第四军,获得了“铁军”的美誉。他也凭借着多项战果,一路从排长晋升为了连长、营长。
1927年,我党在“八七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为此,中共决定在各地发动秋收起义。
吴光浩被组织上派到了鄂南地区开展工作。在合适的时机下,他带领发动了以咸宁、蒲圻为中心的鄂南起义。
虽然敌我力量相差比较悬殊,但是吴光浩沉着果断,英勇抗击,最后带着部队突围了出去,为我党保存了一部分的革命骨干。
同年9月下旬,黄安和麻城的党组织,率领农民起义军和当地群众,基本扫除了两个县城以及周边的反动派势力,为接下来更大规模的起义做足了准备。
10月,吴光浩和其他数位同志被派到黄麻地区,联合当地党组织,建立了黄麻起义指挥部。吴光浩被任命为副总指挥。
11月,指挥部接到密电,一伙国民党正规军要来黄安县城。吴光浩在上级的指示下,率领精锐农民义勇队伍,以及周边的群众力量,总共2万多人,向黄安县城出发参与保卫战。
吴光浩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带着大部队和城内的武装力量代表配合默契,偷袭了国民党警备队,一举歼灭了反动政府,还活捉了反动县长贺守忠,并且释放了被关押的战士。
国民党知道了这件事,立即组织了一个团,准备反扑黄安。吴光浩为了避开敌军锋芒,不做无谓的牺牲,率领部队在七里坪修整。
虽然黄安城被敌军占领,但其惊恐我军再次起义,寡不敌众,便在搜刮了百姓的钱财后仓皇逃离。
自此,吴光浩又带着部队进到了黄安县城,成功解放了这里。组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后,吴光浩被任命为副总司令。
黄麻起义的胜利震慑到了国民党,敌军先后多次派兵进行反扑清剿。在与其战斗过程中,我军总指挥潘忠汝和很多革命战士不幸牺牲。吴光浩带着仅存的72位战友,杀出重围。
1928年1月,吴光浩的鄂东军,被改编为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他由此成为了军长。
吴光浩率队在木兰山一带展开了游击战,带领当地群众发动了大大小小的起义,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
在鄂豫边领导开创了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工农割据武装”的道路。曾多次成功打击国民党的暴力进攻。
同年7月,红军第7军又被改编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吴光浩因此荣升为工农红军第11军的军长,同时还兼任了第31师师长一职。
带着部队先后在天台山、韩家老屋等地屡立战功,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1929年2月,敌军再一次进犯柴山堡地区,吴光浩率部队进行了两侧突围,成功粉碎了反动势力。
敌军不罢休,企图暴乱黄安和麻城两个县城。吴光浩早就得到情报,带着战士们剿灭了这里的反动派民间团伙。
5月初,吴光浩接到命令,需前往商南进行武装斗争,他便马上和10余名同志乔装启程。在途经罗田滕家堡时,突然遭遇敌军猛烈的突袭。吴光浩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鄂豫边根据地,我党上下以及当地群众,都对这位军事将才的牺牲,感到深刻的悲痛和惋惜。
若是吴光浩还能活到被授予封赏的时刻,凭借着他的功绩,不少人认为他被评上大将的军衔名副其实。
吴光浩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为党,为革命奉献一生的觉悟,非普通人能及。他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了数不清的功勋,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