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口误被批,零容错也是对文化传承的伤害 |顶端快评】近日,越剧演员陈丽君在提及新戏《我的大观园》中自己饰演的贾宝玉一角时,说其是“长子长孙”,引发不少网友质疑,认为这一表述与《红楼梦》原著设定有明显冲突。
5月7日,陈丽君就此前关于贾宝玉的相关言论落泪道歉:“宝二爷面对记者的时候说错了点话,可能我们并不是不能犯错,也不是一辈子不会犯错,而是知错就改,知错会改,我一定会努力做到。”
但是,陈丽君的道歉并没有止住这场风波。这场由“长子长孙”的误读所引发的争论,将陈丽君推向风口浪尖,网络舆论也从角色探讨演化为对演员专业素养的全盘否定,我们有必要警惕的是,这场看似捍卫经典的争论,正在偏向上纲上线的网络讨伐。
陈丽君说贾宝玉是“长子长孙”这一失误,看似是演员对经典理解的失误,实则暴露了当下文化传播中普遍存在的“浅阅读”现象:许多人通过影视改编、青少年版读物或碎片化解说等途径接触经典,却未曾深入原著脉络。
顶端新闻评论员认为,与其陷入口舌纷争,不妨将此次的热度转化为《红楼梦》的“全民科普课”。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苗怀明的专业解读、网友对贾府谱系的热烈讨论,都让更多人愿意重新翻开《红楼梦》这部经典。
演员对角色的认知偏差确需审视,但从本质来讲,陈丽君的身份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其职责在于通过舞台重塑角色魅力,而非成为红学专家。文化传承需要严谨,但也需要容错空间。
如今的网络舆论风向总是以非黑即白的评判逻辑,对传统文化的演绎进行“找茬式”审查。当文化创新被要求“零容错”,将每一次失误都视为“亵渎经典”,即刻招来口诛笔伐般的吐槽,最终扼杀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土壤的生长,让后来者因恐惧犯错而选择远离传统。
陈丽君的“口误”风波,既警示文化工作者需以敬畏之心对待经典,也呼吁公众在“捍卫文化”时多一份理性宽容。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对错误的穷追猛打,而在于通过错误打开更广阔的认知。陈丽君含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