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沈醉回忆:江姐被审的时候,他在一旁目睹了全过程,当年徐远举没对江姐进

文史充点站 2025-05-09 11:23:18

1964年,沈醉回忆:江姐被审的时候,他在一旁目睹了全过程,当年徐远举没对江姐进行侮辱,是他踢了徐远举一脚。罗广斌说:江姐的机智、勇敢没写进小说,太可惜。 1920年生于四川自贡的江竹筠,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便展现出超常的胆识,1943年奉命与彭咏梧假扮夫妻开展地下工作,两年后结为革命伴侣。 这对谍报战线上的"影子夫妻"默契配合,成功获取国民党"防止异党活动办法"等重要情报,1948年1月彭咏梧在川东武装暴动中牺牲,头颅被悬挂城门示众,江竹筠强忍悲痛接任联络员,却在五个月后因叛徒出卖身陷囹圄。 重庆行辕二处的刑讯室里,徐远举的审讯策略充满心理压迫,这位时年34岁的军统王牌审讯官,曾创下连续72小时刑讯逼供记录,面对江竹筠,他先是以四楞新竹筷实施"夹手指",看着受刑者三次昏厥仍不松口;继而搬出叛徒涂孝文当面对质,反被江竹筠当庭怒斥"无耻叛徒"。 据沈醉手稿记载,当徐远举企图采取"特殊手段"时,江竹筠的厉声质问穿透审讯室:"你的母亲妻女不是女人?这般作为可对得起列祖列宗?"正是这句话触动了在场者,沈醉的突然介入让失控场面戛然而止。 渣滓洞的炼狱生涯中,江竹筠将牢房变为革命课堂,她教会目不识丁的看守黄茂才书写"光明"二字,策动其传递出关键情报;组织狱中同志学习《新民主主义论》,用绣花针在草纸上刻印学习资料。 这些智斗细节因时代限制未能写入《红岩》,令作者罗广斌晚年仍感遗憾:"江姐策反看守的过程,堪比现实版《潜伏》"。 1949年11月14日,歌乐山上的枪声带走了29岁的生命,行刑前夜,江竹筠留下托孤信:"孩子决不要骄养,粗服淡饭足矣。"这份遗书经由脱险志士辗转,最终交到儿子彭云手中,而刑场上的最后一刻,她特意换上狱友缝制的蓝色旗袍,用从容仪态诠释何为"共产党员的体面"。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年审讯室里的对峙者最终走向殊途,徐远举在战犯管理所因血压飙升猝亡,沈醉通过文史资料抢救了大量珍贵史实,罗广斌则在特殊年代坠楼而逝。 唯有江竹筠的形象穿越时光,在2018年国家博物馆"真理的力量"主题展中,那封字迹模糊的托孤信前永远挤满驻足人群。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保存的审讯记录显示,江竹筠受刑创口达23处,但所有供词仅79个字。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