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你们不用太担心,你们有王。” 1960年,火车站月台上,一位即将被召回苏联的专家悄声对中国核研究人员留下这句话,然后匆匆登车。他没有说出全名,只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字:“王”。那一刻没人知道,他说的是谁。 多年后,这句话成了中国核武研究史中最令人回味的谜语。直到1964年,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这个“王”的真实身份才开始被一部分人慢慢拼凑清楚。 他叫王淦昌。那时的他,正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刚刚因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震惊世界,西方物理界预测他将是下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是中国旅苏科学家中最有潜力的那一位,是苏联同行都佩服的物理天才。 但王淦昌没有等诺贝尔奖的到来。他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加密电报:“请即刻回国,加入专项任务。”没有详细说明任务是什么,也没有讲报酬、条件。 王淦昌看完电报,三天内收拾行李,交清实验材料,谢绝了苏方挽留,登上返回祖国的列车。 他回国后,改名“王京”,进入西北某秘密基地,开始了隐姓埋名的日子。他的名字从所有学术刊物中消失,科研成果全部匿名归档。从国际舞台上销声匿迹的他,成了中国核工程中的“无名高人”。 那时的西北核试验基地简陋到令人发指。帐篷冬天结冰,夏天漏雨,科研设备东拼西凑。一次为了一台高速摄影机,科研人员跑遍全国,最后从电影制片厂借到一台旧的备用机才算应急。 而王淦昌就站在这些临时设备后,推演出一套核爆试验最核心的物理计算模型。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戈壁上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那一天,试验指挥所里一片沉默。 王淦昌在试验记录本上写了三个字:“可以了。”然后走出指挥车,继续整理下一阶段试验材料。 没有人采访他,没有庆功宴,没有奖章。他还要准备下一场更大的爆炸——氢弹。 两年零八个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在同一片土地成功引爆。王淦昌坐在爆心数据分析机旁,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比对参数。他的判断精准到小数点后四位,结果与测算完全一致。 那时,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日夜在实验棚里与沙尘作伴的老人,年轻时其实三次站在诺贝尔奖门前。 一次是他1942年提出的中微子探测方案,被美国科学家转化为实验项目并获1995年诺奖。另一次是他早年提出的中子散射路径模型,被英国团队采用获得1951年诺奖。 还有一次,便是他自己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那年,只因回国参与核项目而放弃候选提名。 有人问他后不后悔。他说:“拿奖是为自己争光,造原子弹是为国家争气。哪个重要,你自己掂量。” 1978年,国家核计划解密,王京恢复原名王淦昌。他走出戈壁滩,回到北京,穿着一身旧呢子大衣,拎着两个包,一个是写满计算公式的笔记本,另一个,是几件洗得发白的工作服。 但他的脚步没有停止。“863计划”启动后,王淦昌被列为专家组成员。他负责激光与粒子技术方向,为后来的超级计算、高能激光、航天探测打下理论框架。 有一次在学术会议上,一个年轻人问他:“您在戈壁滩上吃了那么多苦,值得吗?” 王淦昌推开窗户,指着窗外的长安街高楼,说:“这些楼为什么盖得这么稳?因为我们有那声响。”他没说是哪一声,但全场都明白了。 王淦昌晚年时整理过自己的手稿。他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他的手稿里,没有一篇是为自己申报成果的,全是公式、推导、结构图,和几句朴素的测试心得。 他一生没有奖章满墙,只有国家档案里一串密文:“代号001,理论设计负责人。”这串字母,如今已在历史中解密,而那张写着“王”字的纸片,也终于得到了完整的注脚。
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
王献勇说养护
2025-05-09 15:04: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