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一群戴白头巾的外国人在香港地铁大声唱歌,热情好客的香港人安静欣赏,没有人觉得吵闹,尽管过道被堵塞也毫不介意,胸怀之宽广让人佩服。回想前几天,大陆人不过在香港的24小时便利店休息,就被骂了个半死。看来,皮肤的颜色很重要。 从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视频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印度裔男子举着手机全程记录,嘴角挂着会心的微笑;一位白发苍苍的本地阿婆坐在座位上,跟着旋律轻轻点头,仿佛在欣赏一场街头音乐会。这种“包容”的画面被冠以“香港国际化典范”的标签,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然而就在三天前,同样在香港街头,几名大陆游客因在便利店靠墙休息,被店主指着鼻子大骂“蝗虫”。监控画面显示,一名穿红色T恤的内地游客刚把行李放下,店主就冲出来怒吼:“这里不是你们的收容所!”更离谱的是,当游客试图解释时,旁边的本地顾客竟附和道:“没钱就别来香港丢人!”这段视频在微博上引发热议,评论区充斥着“香港人双标”“崇洋媚外”的指责。 这种反差令人深思。当南亚面孔的外国人在公共场合制造噪音时,香港社会展现出“多元包容”的一面;而当操着普通话的大陆游客在便利店稍作停留,却被视为“入侵”。更讽刺的是,那些在地铁里热情互动的香港市民,很可能就是三天前在便利店冷眼旁观甚至参与辱骂的同一批人。这种选择性宽容的背后,折射出某种扭曲的价值观:皮肤的颜色、语言的差异,竟成了评判“文明程度”的标准。 这不禁令人思考,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不应该用肤色和语言来划分人群。当香港人能像对待南亚歌者一样包容大陆游客,像对待外籍顾客一样尊重本地居民,这座城市才能真正配得上“东方之珠”的美誉。否则,所谓的“国际化”不过是殖民时代的残影,所谓的“包容”也只是选择性的施舍。
5月7日,一群戴白头巾的外国人在香港地铁大声唱歌,热情好客的香港人安静欣赏,没有
清风徐来楼
2025-05-09 16:25: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