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齐母病逝。齐白石让27岁的李苦禅画了猪和鸭子予备烧掉祭祀母亲;谁知在齐去世后,在他锁的大木箱底发现了这幅画,当时非但没烧,齐还题了长跋,视为至宝珍藏 1926年,齐白石的母亲在湘潭病逝,他却被战乱困在北京,回不去。那种无法尽孝的痛,让他找到27岁的弟子李苦禅,画一幅猪头鸭子,准备烧掉祭奠母亲。可奇怪的是,这画没烧成。几十年后,齐白石去世,人们在他锁紧的大木箱底翻出这幅画,完好无损,还带着他亲手写的长跋,像宝贝一样珍藏着。 1926年,军阀混战,社会乱成一锅粥。齐白石,当时62岁,已经是北京画坛有名的人物。他老家在湖南湘潭,母亲在那年病逝,消息传到北京时,他正窝在南城的小院里。战火把路堵死,他没法回乡奔丧,心里堵得慌。母亲对他不是一般的意义,小时候家里穷,他靠做木匠糊口,母亲一直鼓励他搞艺术。如今她走了,他却只能干瞪眼,这种遗憾让他三天没说话,画笔也扔一边。 那会儿,齐白石有个得意弟子,叫李苦禅,27岁,1923年拜的师。李苦禅脑子活,手艺好,齐白石挺看重他。母亲去世后,齐白石就让他画祭祀用的东西——一副猪头,两只鸭子,用墨画,要逼真。按老家的习俗,这种画是烧给亡魂的,寄托哀思。李苦禅接下这活儿,花了一整夜,画得猪鸭跟活的一样,墨色浓淡恰到好处。画完交给齐白石,本以为会一把火烧了,谁知齐白石没烧。 齐白石接过画,看了半天,拿起笔在旁边写了一堆字,盖上章,然后小心卷起来,塞进一个花梨木柜的夹层。那柜子是他自己做的,有机关,平时放他最宝贝的东西,比如母亲的遗物。这画就这么藏起来了,连李苦禅也不知道。按李苦禅的想法,这画已经烧了,祭祀完了。可齐白石啥也没说,就这么默默收着。 时间一晃几十年。1957年,齐白石93岁,在北京去世。他留下的画和书法多得数不过来,可没人知道还有这幅画。直到1990年,北京画院搬家,收拾齐白石旧居时,才发现这个木柜。柜子锁得死死的,夹层藏得巧,费了好大劲才撬开。里面一卷画摊开,猪鸭还在,墨迹没褪,旁边还有齐白石的题跋,印章红得刺眼。旁边还包着一颗牙,是齐母的遗物。美术圈一下炸了锅。 这画就是1926年李苦禅画的那幅,齐白石没烧,还当宝贝藏着。题跋里,他夸李苦禅画得活灵活现,说这画从“死物”里透出“生气”,不是随便谁都能懂的。他这话不光是说画技,更是对李苦禅才华的认可。那年头,乱世里活下去都不容易,艺术更是奢侈品。可齐白石看到这画,觉得它不只是祭品,更像一种情感的出口。 李苦禅后来压根不知道这画还在。他日记里提过一次,说画完跪了三天,废了十张纸,最后留一幅烧了。他到死都以为那画没了灰,齐白石也没提。这事儿想想挺有意思,师徒俩没啥交流,可这份默契比啥都强。 这画后来归了北京画院,没对外展出。它不光是幅画,更是乱世里的一点人情味。齐白石藏它,不只是因为画得好,更因为它连着他对母亲的念想。那时候回不了家,尽不了孝,这画成了他心里的安慰。对李苦禅来说,这画是他对师父的尊重,也是他艺术路上的一个印记。 齐白石是中国画坛的大牛,他的虾、蟹、花鸟画,简单几笔就能勾出魂儿。他从木匠走到艺术大师,靠的是天分和硬扛。李苦禅也不差,后来成了现代中国画的代表人物,画风大气,带着师父的影子,又有自己的味儿。他俩的师徒情,不光是教画那么简单,更像一种互相撑腰的感觉。 这画现世后,美术圈讨论过不少。有人说它是李苦禅早年的代表作,有人说它是齐白石情感的寄托。不管咋说,它都带着那时候的味儿——乱、难,还有点暖。北京画院收着它,不常拿出来给人看,可它就在那儿,静静地讲着1926年的故事。
1926年齐母病逝。齐白石让27岁的李苦禅画了猪和鸭子予备烧掉祭祀母亲;谁知在齐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5-09 19:13:02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