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一哨兵站岗时偷偷溜走,全团急得找了一夜,次日他却抱着一堆罐头回来。团长朱玉荣一拍桌子:“反了天啦!”哨兵吓得一哆嗦:“我发现了敌军一个秘密。” 孙占鳌,1930年出生,华北平原的农村娃,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从小干农活,力气大,身体壮。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国家号召参军,孙占鳌没啥犹豫就报了名,成了志愿军第40军119师357团的一员。训练的时候,他不怕苦不怕累,个子虽不高,但干劲十足,眼神里透着股倔强。战友们都说他是个“拼命三郎”,打仗总冲前面,特别实在。 1952年深秋,357团守在161和162高地附近,敌军占着好地形,火力又猛,把我军的路堵得死死的。团长朱玉荣天天琢磨怎么破局,可就是没辙。敌军白天守阵地,晚上动静不明,志愿军这边只能干瞪眼。那时候条件苦,战士们吃不饱还得扛冻,士气多少有点低。就在这节骨眼上,孙占鳌站岗时瞅见了点不对劲的地方,脑子一热,决定自己去探探。 那天夜里,孙占鳌瞅见162高地上有人影晃了几下,又没了。他寻思这可能是敌军的破绽,值岗时没跟谁请示,就悄悄摸了过去。这一下可把全团急坏了,哨兵丢了算大事,团长连夜派人找,翻遍了附近都没影儿。大家伙儿都担心他是不是被敌军抓了,或者掉沟里冻死了。结果第二天早上,他抱着几个罐头和一部电话机回来了,灰头土脸的。团长火冒三丈,可孙占鳌一开口,大家都愣了:他说敌军晚上会撤走,白天再回来守。 这消息太关键了,团长朱玉荣一听,马上冷静下来。敌军晚上撤退,留空档,这不就是送上门的机会吗?他赶紧调整计划,带着7连在坪村南山埋伏好,等着敌军露头。那一仗打得漂亮,志愿军趁夜突袭,敌军压根没反应过来,丢盔弃甲跑了。孙占鳌在战斗里也拼了命,还炸了一辆敌军坦克,可惜最后被炮火击中,没能活着回来。全团都难受得不行,可这场胜仗多亏了他带回的情报。 孙占鳌没了,团里气氛沉重。朱玉荣亲自收拾他的东西,几个破袜子、一张家信,啥值钱玩意儿都没有。这小伙子才22岁,就这么走了。上级后来追记他一等功,名字刻在了烈士碑上。他这事传开后,战士们都挺受鼓舞,觉得再苦再难也得扛下去。敌军那次吃了亏,再守阵地时明显小心多了,可志愿军这边士气反倒上来了。 孙占鳌这事听着挺传奇,但细想想,他也就是个普通人,没啥大文化,就是胆子大、心眼实。他冒险是莽了点,可那份为部队着想的劲儿,真挺接地气。朝鲜战场上,像他这样的战士多得是,没人想着当英雄,就是想着多打胜仗,早点回家。那年代的志愿军,就靠这股子朴实劲儿,硬是把仗打赢了。孙占鳌的故事,就是这精神的一个小切口。 这事搁现在看,有人可能会说孙占鳌太冲动,擅离岗位是大忌,差点害得全团担风险。可那会儿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他一个小兵能豁出去摸情报,也算胆识过人。他运气好,摸到了敌军撤退的规律,可代价也重,直接丢了命。换个角度想,要没他这趟冒险,357团可能还得耗在那儿,胜仗也不知道啥时候能打。这么看,他的举动是莽撞还是英勇,还真不好一刀切。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30评论】【1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