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镜鉴下的扩张与守成之思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宋朝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别样的光芒。细究之下,宋朝存在的最大意义,恰似一面特殊的镜子,以自身跌宕起伏的实际命运,反向印证了汉唐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汉唐时期,中国以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的姿态,将影响力拓展至广袤的西域、东北等地,构建起庞大而辉煌的帝国版图。而宋朝,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避开蛮荒塞外之地,安于一隅,守着富饶的中原膏腴之地,过起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 从表面上看,宋朝人的生活着实令人艳羡。他们无需像汉唐、明清时期那样,耗费巨额东南税收,将其转移支付到遥远的西域和东北,用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倘若山东、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当时经济发达的地区,所创造的 GDP 全部用于自身发展,人均收入不知会翻上几倍。百姓们安居乐业,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城市中处处弥漫着惬意与富足的气息,那日子,怎一个“爽”字了得。 然而,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封建王朝兴衰的定数来看,汉末时期,汉军诸侯纵横捭阖,轻松打爆四夷,尽显大汉雄风;唐朝灭亡前,虽已风雨飘摇,却仍能拉爆吐蕃、回鹘、南诏等强敌,威名远扬;即便到了明朝末期,明军也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抗击外敌的英勇身影。汉武帝时期的大规模扩张,虽饱受争议,但无疑为大汉王朝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威严。对于汉武帝这样的扩张图腾,即便不将其奉为圭臬,也绝不能轻易将其拉下神坛、丢出神庙。因为,一个国家若失去了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迟早会走向衰败。 宋朝的悲剧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其看似惬意的守成生活,实则暗藏危机。短短 150 年光景,在其他大一统王朝尚处于承平之世的年纪,宋朝却如大厦将倾,呼啦一下就没了。靖康之耻,北宋皇室甚至都没来得及出逃,便被一锅烩了,沦为历史笑柄。北宋中前期近百年的时间里,朝廷对前朝的大扩张政策进行了否定,对武德精神极力贬低。像唐太宗这样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雄主,在宋朝竟也遭到了无端贬低,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不过,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行。到了北宋末期以及南宋时期,宋人饱受外敌侵扰之苦,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让他们开始深刻反思。他们逐渐明白,在国际地缘政治的舞台上,从来都是弱肉强食,不是东风压过西风,就是西风压过东风。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宋人开始怀念起汉人第一代开拓天团的英勇事迹,将其奉为精神养料,试图从中汲取力量,以挽救危局。 时光流转,到了近代,中国再次遭受列强侵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人们愈发思念起汉武帝等开拓者的雄才大略,渴望以他们的精神为指引,带领中华民族走出困境,实现翻身。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此时却有人站出来,紧紧盯着汉武帝的负面政绩大做文章,指责其穷兵黩武、导致海内空虚,甚至给汉武帝扣上了“独夫屠夫”的大帽子。这种片面、狭隘的观点,若任由其蔓延,无疑会动摇中华民族的开拓进取精神,重蹈明朝覆辙。 明朝前期,朝廷尚能崇扬汉唐的开拓雄风,积极发展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更是名垂青史。但到了明孝宗之后,社会风气悄然转变,汉文帝被抬到了贤君之首,甚至超过了刘邦和刘秀;而有道德污点的唐太宗、唐玄宗则直接被视为政治不正确。在此背景下,明朝停了下西洋的壮举,裁撤了塞外卫所,放弃了越南,又放弃了河套。这一系列看似“节流”的举措,真的减轻了军费支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平辽饷、平倭饷收了一遍又一遍,边疆的危机却愈发严重,就像一个越养越大的蛊,最终将明朝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南宋时期,朝野上下普遍怀念唐朝盛世,渴望重现昔日的辉煌,这又何尝不是对自身守成政策的一种反思与悔悟呢?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若只知守成,不知开拓,即便能在短期内享受富足与安逸,也终将在历史的洪流中黯然失色。唯有继承和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实现长治久安。戳这里,一起来集邮>
宋朝:历史镜鉴下的扩张与守成之思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宋朝宛如一颗独特
长夜不凡的未央
2025-05-09 21:14: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