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杜月笙卧床不起,临终前,让女儿去银行取一个保险柜。家人以为要分遗产非

1951年,杜月笙卧床不起,临终前,让女儿去银行取一个保险柜。家人以为要分遗产非常激动,没想到打开一看却傻眼了。

杜月笙14岁就开始独自在上海滩闯荡,靠着给水果摊老板当学徒为生,但他依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水果上小赚了一笔。

后来杜月笙从水果摊离开,去青帮当了地痞流氓。但他的聪明才智被当时的“上海三大亨”之一黄金荣看上了,在黄金荣的大力支持下,杜月笙很快从新人中脱颖而出,杜月笙慢慢地凭借自己的本事当上了青帮的管理层人物,差不多与黄金荣齐名。

那时候的上海有三大亨,分别是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这三位大佬的生意大多涉及到一些不正当的行业,赌场、青楼、枪支、炮弹等行业。

1925年,杜月笙成立了三鑫公司,他不仅垄断了yp供应,还在法租界商会一呼百应,可以说,彼时的杜月笙已经成为了青帮新一代大佬。

当时1919年的时候,民国政府每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才仅仅不到3亿,即使是到了1925年,民国政府的财政总收入也才仅仅只有三亿五千万多一点,六年的时间才增加了5000万的收入。

但是当时杜月笙的公司一年却可以收入到6000万。

据说巅峰时期,杜月笙拥有豪车9辆,还有包括“杜公馆”在内的豪宅4座,每一栋的价值都在200万银元左右。

豪宅每年的花费差不多要200万银元,这其中包含维修、仆人、保镖等等。

为了追求孟小冬,杜月笙不但派出自己的私人飞机将其接来上海,还送了她一幢上海最贵的别墅给她。

无论是奢侈品还是艺术品,只要是她看上的,都会统统搬回家,而买账的人,自然是杜月笙。 ​ ​后来,杜月笙又成为通商银行的董事长,自己又开了中汇银行,这家银行的资本,主要就是从烟土上捞进的钱。

后来还逐步向轮船航运业、面粉业、纱厂等方面伸展他的势力,几乎整个上海滩的生意没有不跟他杜月笙沾边的,工商界、文学界、政界都会对他礼让三分,收入就更多了。

发达后的杜月笙衣锦还乡,花了一百万大洋建了大祠堂、造了藏书楼,还办了私塾,办了三天的流水宴,上门的客人更是高达10万之多,可谓空前绝后。

后来,杜月笙不做烟土生意了,跻身工商金融界,收入打了些折扣,不过他一掷千金的豪爽依旧。他做过一些有利于中国人们的事,比如救助灾民、支持抗战、热衷慈善等等。

​杜月笙的钱来得容易,去得也快。每次他要出去应酬。田洪元先把一叠庄票塞在他袋里。

比如他到华懋饭店吃饭,临走时就掏出几张庄票来分给待役、电梯司机、看门巡丁等。卸任的官员临走时,总要到杜处辞行。杜多则万元,少则三五千元相赠。

而且​每年从腊月农历十二到二十四日,通商银行的帐房田洪元就给他预备“红包”2000个,每个2块钱,这是给一般司机、侍役和巡捕等等的。

另外,还预备好200个金“四开”(金币),是给朋友、徒弟们和同来拜年的小孩们的。还要打50个金洋钿,这是专给干儿子、干孙子们的。 ​ ​1949年,杜月笙携带家属从上海逃到了香港,在坚尼地18号安顿了下来。 ​ 不过​杜月笙到了香港以后,处境很不好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短短两年时间,杜月笙已经病入膏肓,开始准备后事了。

​接着杜月笙交代了关于自己丧事的三点要求:“一定要从简。第一,要用一口好棺材。第二,入殓时我要穿长袍马褂。第三,尸骨暂厝台湾,将来若有机会,一定要送回上海,葬在我父母旁边。”

​他让自己的女儿去银行将自己存放在哪里的保险箱取回。

因为杜月笙之前是上海滩的土皇帝,家人都觉得这可能是他私藏的钱财,肯定不少,所以大家都很高兴,觉得杜月笙这是要给他们分钱了,等保险箱取来之后杜月笙当着众人的面打开,但是里面的东西让他们傻眼,哪里有什么钱,全是一堆借条。 ​ ​家人发现这些欠款的人不是商界精英就是民国政要,大家看着这堆借条目瞪口呆,这些借条中最少的一张是5000美元,最多的甚至达到了500根金条。

然后​杜月笙叫家人将保险柜端过来,然后再拿来一个火盆,之后杜月笙把这些欠条全部烧了。

儿女们不解,于是问父亲:“这些钱都是咱家借出去的,本该要回来才是,您为何要毁掉这些欠条呢?”

​杜月笙语重心长的说:“借出的,表面是钱,实际是人情。感恩的,会永远记住杜家的好!不感恩的,你们去要,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我不希望,我死后,家里还碰刀斧。”

杜月笙烧了这些欠条就意味着别人的欠款一笔勾销了。

​杜月笙的这一番话,或许透露了道理:别人欠你的,你若是想要你别人偿还的话,就必须要有足够强的实力,而你要是没有足够强的实力,还不如直接不要别人偿还了,这样至少还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表面上来看,杜月笙让子女们损失了一笔钱财,实际上,他用这样的方式保住了子女的性命。

​“别人存钱,我存交情。”杜月笙向来这样说,他深知“财散人聚,财深人散”这句话的道理。也就因为这种做人原则,让杜月笙积攒下了足以让他立足大上海的人情。

0 阅读:81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