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国学大师梁启超爱上了20岁的何蕙珍,写信告诉妻子自己有了外遇,想让妻子成全,没想到妻子李蕙仙不但没生气,还巧妙的回了2句话,让梁启超看的头皮发麻,从此回心转意,没敢再提另娶的事。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的邀请,来到日本的檀香山,向当地的华侨富商发起筹款。
梁启超虽然学富五车,但是大部分都是翻译过来的知识,并不是外文原书,所以他英文一直不怎么好。
而与侨商打交道又经常需要用到英文,处理一些英文文件事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加入保皇会的一位侨商便向他推荐了自己的女儿何蕙珍充当他的翻译。
那天,何蕙珍的父亲在家中摆下宴席,请梁启超赴宴,座中还有当地的名人士绅。
当时何蕙珍便挨着梁启超坐下,不时有一股淡香飘入梁启超的心腑。多年来,除了妻子李氏外,他还没有与一个女子这样接近过。
宴会结束,何蕙珍将她在报上替梁启超辩护的文章原稿拿来给他看,并说:「 ”这是我代先生笔战起草的英文中译稿,请先生惠存并予指教。”(梁启超当时在外流亡,受多方攻击)
梁启超看到译稿的时候,大吃一惊,因为报上的辩护文章他看过,却一直不知道是谁写的…… 那一刻,他才明白。
数日后,何蕙珍的英文老师宴请梁启超,何蕙珍作陪,两人促膝长谈:从兴办女学到中国妇女解放和人种素质,从儿童教育到社会改革,从中国文学到欧美风情,无所不谈。
与何蕙珍聊了不过半天,梁启超就觉得眼前的女子蕙质兰心。
后来何蕙珍笑着说:“我敬爱先生很久,先生若能将自己的相片赐予我一张,我便心满意足!”
梁启超果然送了相片,何蕙珍也回赠扇子,两人的感情悄悄升温,好友也劝梁启超,娶个懂英文的女子,是莫大的助力。
后来何蕙珍知道了这件事情,她大胆地对着梁启超说:“但有创立女学堂之事,请来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惟有先生。”最后那句话打动了梁启超,他沦陷了,还给何蕙珍写了24首情诗赞美她。
不过多年来,梁启超的身边除了结发妻子李蕙仙再没别的女人,他也忙得顾不上这些事。
更何况,他还坚持一夫一妻制,李蕙仙又是清朝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出身名门,为自己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很辛苦。
一时间,梁启超陷入两难的境地,后来考虑很久之后,梁启超决定征求一下妻子的意见,于是他给李惠仙寄了一封信。
梁启超在信中大致讲述了自己与何蕙珍相遇的过程,两人志趣相投,逐渐产生了感情,问妻子应该怎么办。
当时的李惠仙已经30多岁,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报人,中国第一代女校长,她在中国第一份女性报纸《女学报》担任主笔,还在上海创办了女子学堂。
在梁启超飞黄腾达的人生中,李惠仙在内是贤妻良母,在外更是梁启超人际关系的推手。
李惠仙看了信之后呢没想到李蕙仙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在给梁启超的回信中,引用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话。
而且信上还写了一句很关键的话,让梁启超后背发凉,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喜欢她,我准备禀告父亲大人为你做主,成全你们。”
梁父当时正病重,倘若其父因为反对儿子娶妾而加重病情,梁启超就会同时背上始乱终弃和不忠不孝的骂名。
看到这句话梁启超顿时就清醒多了,他知道李蕙仙很受父母喜爱,严厉的父亲也不会让他做出自损名望的事情。
他连忙回信解释,表示自己对何蕙珍只是“发乎情,止乎礼”,没有逾矩。
这段还没有成长起来的感情就这样被磨灭了。后来义和团运动爆发,康有为想要“勤王”,梁启超被急召回国。他与何蕙珍从此基本上断绝了往来。
但是正是因为李蕙仙是封建家庭长大的女人,时代的局限中,李蕙仙还是做了这个“贤妻”。李蕙仙将身边的陪嫁丫鬟王桂荃指给了梁启超做妾,这次梁启超并没有拒绝。
很多年后,何蕙珍来到了北京,两人见面的地方是梁启超的办公室,此时他已经是司法部司长。何蕙珍看着他是恋人久经重逢的雀跃,梁启超看着她是恭敬、尊重。
梁启超没有与何蕙珍做过多的倾谈,只是在自己办公室的客厅里接待了她一下,便硬着心肠告别。
这次见面以后,何蕙珍的父亲还因此责怨梁启超没有人情味。
1924年,李惠仙去世之时,何蕙珍恰好从美国来华,听到消息,她去看望了梁启超。
已经等待了20多年的何蕙珍再次向梁启超告白,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陪他一起度过,但是梁启超再次婉拒了她。
有人说,梁启超并不是对何蕙珍无爱,而是因为觉得自己给不了何蕙珍全部的爱,所以才如此决绝的。
也有人说梁启超压根就不爱何蕙珍,如果真的爱的话,为何在妻子逝世后,仍旧不愿意给她机会呢?而且她既然能娶王桂荃,为何不能娶何蕙珍呢?
“爱情创造平等,但不追求平等。”这句来自《红与黑》的哲言,既适合描述梁启超和何蕙珍之间的爱情,或许也暗示了梁启超如若失去理智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