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37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掉。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在临死之前求方孝孺向朱棣低头,以换取他们的性命,没有,一个也没有。 方孝孺自小天赋异禀,擅长文学,6岁便可吟诗作对,用现代话说便是“神童”。 他在拜宋濂为师时就给宋濂看过自己的作品,宋濂当时看到后大为震撼,称其必有大途。方孝孺也没有辜负宋濂的期望,最后也成为文学坛上的神话。 公元1377年,宋濂告老还乡,当时方孝孺也跟随宋濂一起回其家乡,继续求学。方孝孺文学功底也在此期间得到了提升。 公元1382年,国家下令举荐贤士。由于宋濂在官时期方孝孺曾在官僚间崭露头角,因此方孝孺在此时得到几位大学士的竭力推荐。也因此获得了面见皇帝的机会。 朱元璋见到方孝孺后觉得他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书生,况且师从“开国文臣”宋濂,这又为方孝孺加了不少分。 朱元璋随后便任用他,而且告诉太子方孝孺是个人才要好好重用他。可偏偏朱标体弱多病,还没有等到登基便去世了。 朱标的离世不仅让朱元璋心痛万分同时也让他的其他兄弟对皇位有了野心,蠢蠢欲动。朱元璋也在心痛之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太子。 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顺利登基。号称建文帝。之后朱允炆按朱元璋遗诏封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第二年又提拔他为翰林院学士。 年纪尚小的朱允炆就这么轻易的坐上了皇位,其他势力定不会善罢甘休。朱允炆成为了那些觊觎皇位的人的攻击对象。 在各方觊觎皇位的人中,燕王朱棣最有实力。况且朱允炆一个小孩子朱棣并不认为他是自己对手。 当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弄的不够妥当,这给朱棣一个很好的夺位机会。朱棣以“清君侧”为口号发动“靖难之役”。 朱允炆无论哪个方面都没有朱棣有经验有心智,所以朱允炆肯定是斗不过朱棣的。 果然如此,朱棣攻入南京城后,建文帝不知所踪,方孝孺也被关进了大牢。 由于朱棣起兵时被告诉不可杀方孝孺,如果杀了他就等于杀了读书人的种子。朱棣也知道方孝孺在文学上的影响力,所以朱棣并不打算杀他。 不过朱棣想要称帝,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他左思右想最后决定让方孝孺为他拟订登基诏书以便天下人信服。 可方孝孺一身正气,怎会为一个篡位之人拟订诏书呢?如果他真的拟定诏书,就是对天下人也是对朱元璋的大不敬。 在朱棣进入皇宫之后就召见了方孝孺,跟他说:“事已成定局,现在只需您帮我拟订一份登基诏书,事成之后我必让您享有高官厚禄。”方孝孺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只是冷笑道朱棣乃不忠之人。这让朱棣听了很是不悦,随即又将其关入了大牢。 一顿折磨后,朱棣又将方孝孺放了出来,并再次提出拟写诏书的要求,方孝孺此次没有说话,朱棣以为方孝孺已经认命,默认会写诏书。 在朱棣登基那天,方孝孺来到了大殿之上,大笑起来质问朱棣“你对得起先皇吗?”,朱棣紧张的说到:“如今建文帝不知去处,我登基也是为了整个大明着想。” 方孝孺再次用犀利的语气问到“你真的敢说你没有私信吗?”“建文帝还有弟弟,怎么也轮不到你燕王朱棣登基!” 一连串的问题问下来,朱棣彻底怒了,直接使眼色找人给他递纸笔,没想到方孝孺接过纸笔确写下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朱棣见况怒道:“你就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方孝孺硬气反驳道:“十族又何妨!”朱棣暗恨,最后下令灭其十族,就连他的亲朋好友也难逃一死。 就这样方孝孺的十族共837个人在方孝孺面前一个接一个死去,方孝孺也并没有为他们的生命求情,并且一滴眼泪也未落下,也可以说是君子之为大家都不会反驳,大家也都知道就算是死也不能出卖自己的良心。 最终方孝孺和837个人全部都慷慨赴死。 朱棣确实登上了皇位,也确实有统治的实力,可他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后世在称赞他时也不会忘记他的“皇位之旅”。
今日话题:如果朱高炽多活30年,明朝实力还会提升吗???网友甲:明朝最难崩的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