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人提到,米黑能一波又一波坚持不懈围攻小米,核心动力是来源于“谁赢帮谁”。
这一点说得很对。现代社会分工化之后群体竞争加剧,慕强心理和厌蠢心理就从个人生存的焦虑感中催生而出。你要抢夺生存资源就必须要竞争胜利,竞争的优势从而压倒了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仰慕强者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审视和鞭策,提醒自己要不断争夺生态位优势。
但单单是“谁赢帮谁”是不能完全解释某群体的全部行动逻辑的。很直白地讲,这群极端用户支持的品牌最近一两年不算得上“赢”,只能说不可直视之物和小米打得有来有回,甚至在某些方面对小米只能望其项背。
在这种颓势下,为什么极端米黑群体还能像配备了核动力一样坚持不懈围剿小米,就不是“谁赢帮谁”能解释的了。
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因为有不知名的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有核心KOL带队进攻,但这都是诱因,是导火索。为什么导火索可以点燃群众情绪不难理解,关键在于为什么这类群体是可燃物质。
之所以没赢还要帮谁,其实是因为现代社会在经历互联网时代之后,很多表面上的矛盾已经被激化或者转化为了群体恨意输出的借口。人们开始出于输出恨意的目的,形成恨意集结体。
具体来说,你以为很多人热衷于关注性别对立矛盾,但参与其中的不少人仅仅是出于输出恨意的需求,才挑选了和自己对立的性别进行攻击。披着性别矛盾的话题背后,其实是情绪问题。(没有说所有参与性别议题的人都是纯情绪输出的意思,尊重客观看待且真诚推动性别平等议题的每一个人)
那为什么当今社会群体有如此强烈的恨意要输出呢?
第一,还是老生常谈的互联网负外部性问题,信息回音壁和算法在不断推动个体负面情绪的增长,偏偏人的思维容量极其有限,先天就偏好记住负面情绪,个人对现状的不满会被放大,且有机会得以在互联网实现再部落化的抱团。在个人情绪已经被不断催化加深之后,抱团会进一步扩张个体的恨意。
第二,社会矛盾客观存在。
第三,恨意、嫉妒和愤怒的输出行为,是弱者的自我安慰。尼采把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而奴隶道德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幻想出一个抽象的导致自己不幸的符号,然后开始进攻。他们把这种发泄怨恨不满的行为作为自身的不幸的麻醉剂。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世界总是有不幸者的,不幸者也总是要消化自己的情绪的。有的人靠着自我化解和积极面对来消化掉情绪,有的人则靠无意识输出自己的恨意来处理。
所以我非常赞同老蒋的一句话:这是一个因恨而结成共同体的时代。
而极端米黑,就是因对小米的恨而结成的一个共同体。
所以你发现像小蒜苗这种人,整天微博拐弯抹角阴阳小米、辱骂米粉。是否有利可图我不敢妄下定论,但在某个角度上来说,个体早年的自卑并不会在他中年发达后绝迹,反而会成为他咽不下去的一口气,不输出出来不可能的。所以你会发现即便他在做米粉的时候,创作的内容也充满着莫名其妙的一种对世界的敌意,让很多早年米粉都告诉我,他在当时被认定为极端米粉,其实并不讨喜。
再比如说一些经典的“猴”“偷”头像或ID的主板机号,你会发现他们的账号内容也整天聚焦在小米如何如何讨厌这一主题上,乐此不疲。
事实就是这样,社会上存在着一大堆抱有恨意的人,而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让小米成为了一个在阴谋论逻辑上可以被恨的靶子,于是他们开始自圆其说、编织故事,在攻击围剿小米这一品牌,或者米粉这一群体的动作中,获取麻醉自己的安慰。
那从小米角度,你能做什么呢?难道要小米去解决这类不幸者的不幸吗?不可能的。只能说,客观上能缓解一些不幸者的怨恨情绪,或许也算是小米的功德一件了。
所以我说:面对这种群体,我时常感到愤怒,但更多的时候是觉得可悲。
月光下的回忆
看一眼抖音@胡律师看法,2025年5月12日,小米承认宣传与实际不符?年轻人的第一次积分补偿?——你自己看,你自己品。
愿代她伤
米粉开米车,米车烧米粉,活米粉喷死米粉,米粉家人被米粉网暴,雷教主洗脑米粉还是有一套的,手机不赚钱交朋友,汽车亏钱交朋友,把自己亏成首富,米粉再来无脑吹,卖了自己给雷军数钱。生命诚可贵,家人情更高,若为军儿富,二者皆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