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金门战役,陈利华被俘后,化名陈开中,在国民党军队里待了32年,还当上了上校。可最后,被同乡出卖,落得被枪毙的结局。
1981年清晨,台北马场町刑场气氛压抑。58岁的陈开中被绑在木桩上,望着阴沉的天空,思绪回到32年前那个惨烈的战场。
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为坚守了32年的信仰付出生命。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解放的号角吹响,人民解放军一路南下,直逼福建沿海。国民党残部退守金门,妄图凭借海峡天险负隅顽抗。
10月24日晚,解放军第29军的团政委陈利华,带领战士们登上开往金门的木船。陈利华心中满是对胜利的憧憬,却不知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惨烈败仗。
船队在夜幕中航行。海风呼啸,海浪拍打着船身。陈利华站在船头,紧握着望远镜,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金门岛。
凌晨,船队抵达金门海滩。战士们如离弦之箭,冲向敌人阵地。一时间,枪声、炮声、喊杀声响彻云霄。海滩上硝烟弥漫,血流成河。
然而,由于情报失误,解放军登陆部队兵力不足,后援不继。国民党守军凭借坚固工事和优势火力,疯狂反扑。
陈利华举着枪大喊:“同志们,坚守阵地!我们身后就是祖国,不能后退一步!” 战士们用身体组成防线,一次次打退敌人进攻。但敌人增援不断,形势急转直下。
在敌人密集炮火下,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最后,陈利华身边只剩下十几个战士。他们被困在小山包上,与外界失去联系。
夜幕降临,枪声渐渐稀疏。陈利华看着遍地战友遗体,悲痛欲绝。他明白,再这样下去只有死路。于是决定带领剩下战士突围,寻找隐蔽处暂避。
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终于找到一个山洞。陈利华让战士们先躲进去,自己在洞口警戒。这时他才发现,身上早已伤痕累累,衣服被鲜血浸透,伤口传来阵阵剧痛。但他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等援军。
第二天清晨,敌人开始大规模搜剿。漫山遍野都是国民党士兵,枪声、犬吠声不断。陈利华从洞口望去,见敌人越来越近,心急如焚。
危急时刻,一个大胆想法在他脑海浮现:伪装成国民党士兵!他的衣服因战斗和血迹,早已分不清是解放军还是国民党军装。脸部受伤缠着绷带,容貌难以辨认。
他转身对战士们说:“情况危急,我打算伪装成国民党士兵,混进他们队伍,寻找机会逃脱。你们留在这里等我。” 战士们虽担心,但也知道这是唯一办法,纷纷点头。
陈利华整理好衣服,深吸一口气走出山洞。他故意装出虚弱的样子,朝敌人走去。“站住!哪部分的?” 一个国民党士兵端枪喝道。“自己人,我是少尉陈开中,战斗中受伤,和部队失散了。” 陈利华镇定回答。
敌人上下打量他,见他满脸血迹、衣服破烂,说话沉稳,又因战场混乱,很多士兵确实会失散,便放松了警惕。“跟我们走吧,带你去找长官。” 就这样,陈利华顺利混入国民党军队。
进入国民党军队后,陈利华时刻保持警惕。他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出色的指挥能力,在战斗中表现优异,逐渐得到上级赏识。不久,他被调到台湾。
在台湾,陈利华被保送进入军校学习。他珍惜机会,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毕业后,被授予上校军衔,成为中高层军官。随着职务提升,他接触到的军事机密越来越多。
但情报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作为政工干部出身,他对情报工作毫无经验和渠道。他不知道如何将机密情报传递回大陆,只能干着急。不敢轻易行动,生怕暴露身份。
70年代的一天,陈利华偶然遇到同乡陈瑞林。陈瑞林也是金门战役中被俘的战友。两人相见,百感交集。陈瑞林说自己退伍后做生意失败,生活穷困潦倒。
陈利华心中一动,觉得这是传递情报的好机会。陈瑞林行动自由,没被监视,可以让他去香港联系大陆方面。于是,陈利华向他坦白真实身份和想法,还给了一笔钱,让他前往香港。
陈瑞林一开始答应得爽快,拿了钱就出发。陈利华满心期待,以为终于找到联系大陆的渠道。可他没想到,陈瑞林在香港几年,不仅没完成任务,还被金钱诱惑。
陈瑞林觉得传情报风险太大,一旦被发现就是死路。而出卖陈利华,既能拿赏金,又能摆脱穷困。在利益面前,他抛弃了同乡情和战友情,选择背叛。
1981年,陈利华被捕。面对审讯,他始终坚贞不屈:“我是解放军战士,任务是解放全中国!你们才是罪人!”
他的话震撼全场。国民党当局见问不出任何信息,决定判处他死刑。于是,就有了刑场上那一幕。
最终,陈利华被判处死刑。刑场上,他高呼 “开枪吧”,以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陈利华在敌营潜伏32年,虽未完成使命,但他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激励着无数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