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解放时,马呈祥带着千两黄金逃往埃及,张治中去电挽留让他留下,他说:“我手上血

寻墨阁本人 2025-05-10 15:58:33

新疆解放时,马呈祥带着千两黄金逃往埃及,张治中去电挽留让他留下,他说:“我手上血债累累,还是走了为好。”

马呈祥出生于青海西宁“不一般”的家庭,但他的舅舅马步芳,却是当时西北地区赫赫有名的“青海王”。  

在马步芳的庇护下,马呈祥的人生轨迹注定与常人不同。

  年轻时,他就进入了军界,很快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手段,在军中崭露头角。

马步芳对这个外甥信任有加,将其视为马家军未来的接班人,悉心栽培。

  然而,马呈祥真正为世人所知的,却是他那令人不寒而栗的暴行。

  上世纪30年代,红军第四方面军下辖的西路军进入甘肃河西走廊,途经马家军盘踞的地域。

  为了阻止红军会师苏联,马呈祥和马步芳率领马家军对红军发动了疯狂的进攻。

  在这场灾难性的遭遇战中,红军损失惨重。许多战士壮烈牺牲,更有不少人被俘后惨遭杀害。

  董振堂、陈海松、孙玉清、杨克明四位可谓星光熠熠的红军将领,也惨死在马呈祥的屠刀之下。

  马呈祥下令当众侮辱他们的遗体,这种丧尽天良的行径,令人发指。

  马呈祥之所以能在西北横行霸道,除了其舅马步芳的充当靠山外,还与马家军独特的管理模式密不可分。  

马氏家族经过多年的经营,已在西北站稳脚跟,当地的百姓俯首听命。

  而马家军内部,上上下下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同时,马家军在当地推行严苛的征兵制度,从小灌输少年对马家的忠诚,令其心甘情愿为马家卖命。  

久而久之,这支武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远离中央,历来都是一方诸侯争雄逐鹿的乐土。

  国民政府对马家军虽有掣肘之心,奈何实力悬殊,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马呈祥这头嗜血的狼,终于露出了獠牙。  

在马步芳和马呈祥的双簧之下,马家军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从未停歇。他们残忍地对待被俘虏的红军战士,肆意屠杀,令人毛骨悚然。  

马步芳是这出人间悲剧的幕后推手,而马呈祥则是冲锋陷阵的急先锋。

  从围剿红军到镇压民众,马呈祥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这是一笔永远也洗不清的血债,注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人民解放军的铁骑挥师西进,解放大军所向披靡之时,马呈祥终于意识到,他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马呈祥见大势已去,不愿坐以待毙,但又不甘就此认输。

  经过一番权衡,在新疆军区司令员陶峙岳的劝说下,他狠下心来,决然放弃了负隅顽抗。

  离开新疆前,国民政府高官张治中曾几次去电挽留,希望他留在新疆,为国民政府殿后。

  然而马呈祥心知肚明,自己罪孽深重,留下来无异于自投罗网。他断然拒绝,只身带着家眷和心腹属下,悄然逃往埃及。  

临行前,他对身边的亲信喃喃自语:“我手上血债累累,这笔账迟早是要算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远走高飞,寻一条生路。”

  从埃及到印度,再到台湾,马呈祥颠沛流离,辗转漂泊。他虽然暂时躲过了一劫,却再也无法面对内心的罪恶感。  

昔日呼风唤雨的军阀,如今只能苟延残喘,时刻提心吊胆,生怕遭到清算。

  即便在台湾,他也未曾获得什么高官厚禄,与其他投奔蒋介石的国民党军政要员相比,可谓境遇凄凉。

  直到1991年,马呈祥因病去世,结束了他悲惨而悖逆的一生。

0 阅读:67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