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时,遇到一个德国人售卖四箱古画,当徐悲鸿看到第三箱时,突

寻墨阁本人 2025-05-10 16:06:21

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时,遇到一个德国人售卖四箱古画,当徐悲鸿看到第三箱时,突然大喊一声:“下面的不看了,我就要这一件!”   1937年,画坛泰斗徐悲鸿在香港举办画展时一个朋友告诉他,有一位德国妇人带来了四箱中国古画,让徐悲鸿帮忙鉴定。   徐悲鸿欣然前往,开始一箱箱地欣赏那些古画,前两箱的画作虽有可取之处,但都算不上上乘之作。徐悲鸿兴致缺缺地打开第三箱,目光突然被一幅白描人物卷所吸引。   他激动地抱起那幅画,仔细端详,眼神中透露出无比的喜悦和渴望。德国妇人见状,立即意识到这幅画的不凡价值。   徐悲鸿决定不看剩下的画了,他执意要买下这一幅。尽管身上的现金不多,但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了全部家当。   德国妇人本想借机抬高价格,但看到徐悲鸿如此诚恳,最终同意以一万元成交。为了筹齐购画资金,徐悲鸿甚至把自己的几幅作品也赠送给了德国妇人。   这幅让徐悲鸿倾家荡产也要买下的画卷,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八十七神仙卷》。绢本白描人物画卷,长达292厘米,上面描绘了87位道教人物,其中有3位主神、10位武将、7位男仙等等。   整幅画没有过多的颜色点缀,而是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了形态各异、神采奕奕的仙家群像。

这幅不署名、不落款的画卷是出自何人之手?徐悲鸿虽然身为美术大家,一时也难以断定。他邀请好友张大千、谢稚柳等前来鉴赏,众人一致认为这很可能是唐朝吴道子的真迹。   想到自己得到了画圣的作品,徐悲鸿欣喜若狂,亲自为其题写“八十七神仙”的画名,还郑重地盖上了“悲鸿珍藏”的印章。此后徐悲鸿视这幅画如生命,随身携带,寸步不离。   然而,珍爱之物往往命途多舛。   1942年,在日军的轰炸下,徐悲鸿的寓所一度门户洞开无人看管,结果贼人趁虚而入,将他的许多画作洗劫一空,其中就包括那幅《八十七神仙卷》。   徐悲鸿悲痛欲绝,立即报案,四处奔走寻觅,但始终无法找回失窃的画作。从此,郁郁寡欢的徐悲鸿一蹶不振,身体每况愈下,落下了高血压等顽疾。   失而复得的机会终于在抗战胜利后到来,一天,有人告诉徐悲鸿,在成都见到了与《八十七神仙卷》极为相似的画作。   徐悲鸿如获至宝,不惜重金买了回来。这一次,他甚至花光了全部积蓄,倾其所有地赎回了失而复得的国宝。   由于徐悲鸿将买画置于一切之上,家中长期缺乏生活费,妻子廖静文对丈夫的这种行为虽有微词,但还是给予了理解和包容。   直到徐悲鸿去世,廖静文也没有变卖他的任何一幅藏画,而是无偿捐赠给了国家。《八十七神仙卷》也就此成为国之瑰宝,被永久收藏。

0 阅读:11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