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何香凝在逃离香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说:“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要打劫就来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何香凝一度随国民政府辗转于各地,继续投身抗战宣传与救亡运动,及至上海陷落,她转道前往香港,此时的香港仍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尚未成为战火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工作保留了一块相对安全的空间,然而,何香凝并未因暂时的安宁而松懈,反而视此为新的战线,她积极筹措物资,与宋庆龄等人协同合作,发动华侨捐款捐物,试图以文化与舆论唤起民众的抗战热情。 当时,香港社会表面上依旧灯红酒绿,普通市民对大陆的战况多有隔阂,何香凝对此并不回避,她利用自己在文化界与政界的声望,发表文章,呼吁民众认清局势,支援前线,她曾写信致海外侨胞,直陈国家危亡,希望唤起他们的民族意识,这些文字在华侨社区中引起强烈反响,捐赠行动接连不断,为抗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后方资源。 然而,这一切很快被打破,1941年12月,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英美对日宣战,香港的特殊地位也随之瓦解,不到一个月,日军便攻入香港,繁华之地一夕沦为战场,在城市陷落的混乱中,无数政界与文化界人士成了日军的重点搜捕对象,何香凝亦在其列。 她身处风暴中心,却始终保持冷静,她所居住之处偏离闹市,加上为人低调,幸而在初期未被日军发现,但日军搜捕行动迅速而严密,终究将搜查范围扩大到了她所居住的区域,一次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搜捕,令她无从逃脱,只能静待其变,面对闯入住所的日本士兵,何香凝并未失态,而是以一贯的从容应对,她以流利的日语解释自己只是暂住于此,并称屋主已南下他国,日军人员对她的镇定与语言能力颇感意外,虽心有疑虑,却因一时无从查证,在简单盘问后便撤离。 这并非侥幸,而是何香凝早年生活阅历的体现,她曾随廖仲恺多次前往日本,甚至在那里小住一段时间,因此掌握日语实属自然,也正是这份沉稳与智慧,使她在危难中自保成功。 香港被占后,逃离成为一项艰险的行动,何香凝之子廖承志得知母亲被困,立即设法营救,他托付好友谢一超前往接应,并制订出一套避开日军封锁的撤离计划,谢一超抵港后,与何香凝会合,并在一处港口附近的船工家中暂时安置她与家人,伺机而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日军对港口的封锁略有松动,谢一超便抓住机会安排他们登船离港,一行人顺利出发,初时一切平稳,未遇巡逻,但天有不测风云,船只在航行途中迷失方向,加之食物与饮水储备有限,船上人员很快陷入近乎绝望的境地。 正当众人彷徨无助之际,远处忽然出现一艘快船,飞速驶向他们,船上人员衣着杂乱,非日军亦非正规军,疑似海匪,船长与乘客皆惊惶不已,生怕落入贼手,性命难保,何香凝并未惊慌,在观察对方举止后,判断这些人更像是溃兵或地方武装,她提醒随行人员镇静,并设法查明对方身份。 事实很快证明她的判断无误,对方并非海匪,而是活跃在粤港一带的东江纵队成员,此支武装力量原多由十九路军将士组成,而何香凝与十九路军的渊源深厚,早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在上海浴血抗敌,何香凝不仅曾向其捐赠物资,更多次奔走呼吁国民政府给予该军支援,赢得将士们的尊敬。 得知船上有何香凝在,东江纵队成员大为震惊,立即登船确认,身份一经核实,他们不但未加阻拦,反而迅速送上水粮,协助何香凝等人继续航行至安全地带,这场虚惊,反而成了转机。 何香凝此次脱险,不仅是个人的幸运,更是抗战背景下一段独特的缩影,她没有选择在乱世中退避,而是以女性之身,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她不仅是一位政治人物,更是一名坚定的文化战士,她用冷静的判断力、丰富的阅历和坚定的信念,在最危急的时刻保护了自己和家人,也保护了那段不容遗忘的记忆。 信息来源:文史春秋2012-12-10——《何香凝战时香港经历记》
1941年,何香凝在逃离香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说: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10 18:41: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