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少女之心》《虹桥公墓》等手抄本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缺少媒体信息,对于想摆脱思想禁锢的青少年手抄本影响很大。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正从动荡的混乱中缓过劲来,社会管制还很严,文化生活单调得让人发慌。那时候,家里要是有台收音机就算高级货了,广播里放的都是革命歌曲和宣传口号,报纸上也全是政策解读和先进事迹。年轻人想找点新鲜东西,基本没门儿。学校里学的课本翻来覆去就那几本,思想教育占了大头,连课外书都得经过审查,想看点不一样的?想都别想。信息闭塞到这种地步,青少年心里那股躁动劲儿可想而知,总想找个出口透透气。 就在这时候,一些手抄本开始在民间冒头了。《少女之心》《虹桥公墓》是其中最出名的两本,还有些零散的小册子,名字五花八门。这些东西可不是印刷厂出来的,全是手写手抄,一页页传下来的。内容大多是些禁忌话题,像爱情、性启蒙、鬼怪传说,甚至还有点社会批判的味道,跟官方宣传完全不搭边。对那时候的年轻人来说,这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手抄本没法公开卖,也没人敢大声嚷嚷,都是偷偷摸摸地传,谁要是有一本,立马成朋友圈里的“大V”。 这些手抄本的来源挺神秘的。有人说是从海外偷偷传进来的,有人说是国内闲得慌的文人自己瞎写的,还有人觉得是“文革”时期被压下去的地下文学冒出来了。不管哪种说法,反正没人能给出个准信儿。抄的人也不讲究版权,抄着抄着就加点自己的理解,甚至改个结局,版本多得数不过来。比如《少女之心》,讲的是个少女的感情故事,有人抄得纯情,有人抄得露骨,传到最后都不知道哪个是原版了。《虹桥公墓》就更邪乎,里面全是鬼怪奇谈,抄的人还喜欢添油加醋,搞得人心惶惶又欲罢不能。 为啥这些手抄本对青少年影响那么大?主要还是那时候太缺精神食粮了。学校里教的全是“为革命奋斗”之类的大道理,家里父母忙着上班也没空管你,朋友之间聊的也就是谁家又分了点粮票。生活单调得像一潭死水,手抄本一出现,立马就像扔进去一块石头,激起一圈圈涟漪。特别是那些想摆脱思想禁锢的年轻人,看完这些东西,脑子里就像开了个天窗,突然明白世界上还有别样的活法。他们不光是看热闹,更是借着这些故事反思自己,反思周围的一切。 手抄本的流传方式也很接地气。没互联网,没手机,全靠人传人。同学之间传一本,邻居之间换一本,有时候还得躲着大人,生怕被抓到挨批。那时候抄书也不是件容易事,纸笔都金贵,抄错了还得重来,抄完一本手都酸得抬不起来。可越是这样,越显得这东西珍贵。抄的人不光是复制,还得有点文化底子,不然字都认不全,更别提改编了。所以能抄出一本像样的手抄本,那人多少有点能耐,在小圈子里挺受尊敬。 这些手抄本的影响可不只是解闷儿那么简单。对不少青少年来说,它是思想启蒙的第一步。比如《少女之心》里那种对感情的描述,虽然粗糙,但直白得让人脸红心跳,跟学校里讲的“革命友谊”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年轻人看了,才知道原来感情还能这么复杂,这么自由。再比如《虹桥公墓》,虽然是鬼故事,但里面多少透着点对现实的影射,读着读着就觉得社会也不是铁板一块,总有缝隙能钻。这些想法在那时候是大逆不道的,可偏偏就吸引人,让人越想越深。 当然,手抄本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觉得这东西太“黄色”,看了容易学坏,尤其是大人发现自家孩子偷偷看,准得大发雷霆。老师要是逮着谁带到学校,那就更惨了,轻则没收批评,重则请家长。还有人说这些内容太离谱,鬼啊怪啊的,纯属胡编乱造,没啥营养。可对青少年来说,这些争议反倒让手抄本更带劲儿了——越禁越想看,越骂越来劲。 说到影响,手抄本还不光是思想上的冲击,有些人因为抄书还练出了一手好字,或者学会了怎么组织文字。那时候没高考,文化水平全靠自学,能抄书的多少沾点文学的光。后来改革开放了,有些人回忆起来,说自己早年的写作兴趣就是从抄手抄本开始的。还有人因为传书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聊聊想法,聊聊未来,慢慢就有了点独立思考的苗头。这么看来,手抄本不光是娱乐,还真有点“地下教育”的意思。 不过,手抄本的热潮也没持续太久。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一搞,外面世界的书、电影、音乐全涌进来了,正儿八经的印刷品一多,手抄本自然就没那么稀罕了。加上社会风气放开,思想管制也没那么严,大家能接触的东西多了,谁还费劲去抄书啊?但它留下的印记没那么容易抹掉,尤其是对那批青少年来说,手抄本就是他们青春里的一道光,照亮了以前从没想过的路。
卧槽。。网友有这么牛的冷知识进入中国
【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