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71岁的朱升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十分不舍,提出要给他封爵,朱升谢绝了

猫猫背茹茹 2025-05-11 08:40:29

1369年,71岁的朱升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十分不舍,提出要给他封爵,朱升谢绝了。朱元璋又说:“既然你不接受爵位,那就让你儿子来辅佐朕吧。”朱升听后,长跪不起。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安徽徽州山沟里有个读书人叫朱升。 这人打小就聪明,六岁能背《千字文》,九岁会写八股文,十七岁拜在名师陈栎门下苦读。 十九岁考上秀才后,他反倒不急着当官,在老家开私塾教书,闲时编编地方志,日子过得清闲自在。 那年头元朝官场乌烟瘴气,朱升四十岁才勉强考中贡士,被派去池州当个管教育的芝麻官。 干了三年实在看不惯贪腐成风,干脆撂挑子回老家种地。 村里人都说他读书读傻了,放着官老爷不当非要当泥腿子。 谁知这退隐的十年光阴,倒让他躲过了元末各路起义军的刀光剑影。 至正十七年冬月,朱元璋带着红巾军把徽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眼看要破城,朱升拄着拐棍跑到军营前求见。 守城官兵当他是疯子,差点放箭射他。 后来还是朱元璋听说有个老秀才要献策,才放他进帐。 这老头开口就说:"将军要取天下,得先取民心。"接着掏出份《保全城池策》,愣是劝得朱元璋下令不杀降卒。 就凭着这份胆识,朱升从此成了朱元璋帐下的军师。 要说朱升最出名的主意,还得数那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当时朱元璋刚拿下南京,底下人都催着称帝。 老朱拿不定主意,连夜策马三百里来找朱升讨教。 两人在书房嘀咕到鸡叫三遍,出来时朱元璋脸上笑开了花。 后来明朝开国,这九字真言被刻在太庙墙上,成了立国根本。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朱升已经六十八了,按说该享清福,可老朱家刚坐稳江山,朝堂上天天吵得鸡飞狗跳。 文官要恢复周礼,武将嚷着北伐蒙古,六部衙门乱成粥。 朱升这时候倒显出大智慧,今天给皇上递《救灾疏》,明天写《屯田法》,硬是把个烂摊子收拾出条理。 等到洪武二年大封功臣,老朱拍着龙椅说:"朱先生该封个侯!" 满朝文武都等着看老头谢恩,谁承想他扑通跪下磕头如捣蒜,死活不要爵位。 这事儿在南京城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老头精明,知道老朱家要收拾功臣;也有人说他傻,送到嘴边的荣华富贵往外推。 其实朱升心里跟明镜似的——当年跟着打天下的兄弟,徐达背上长疮吃蒸鹅,李善长七十岁还被灭门,哪个有好下场? 他老家屋后埋着三坛金元宝,足够子孙吃三代,犯不着拿全家性命换顶乌纱帽。 最绝的是老头退休前那场戏,朱元璋看封爵不成,转念要提拔他儿子朱同。 朱升当场跪在奉天殿的青砖上,脑门磕得砰砰响:"犬子文不成武不就,斗大的字认不得一箩筐,皇上千万别听外人瞎说。" 其实他儿子朱同正经是个举人,写得一手好字,在徽州文人圈里小有名气。 老朱被逗乐了,捋着胡子说:"那就等先生百年之后再说。" 这话听着像玩笑,朱升却惊出一身冷汗,连夜收拾细软跑回老家。 要说朱升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没把儿子拴在裤腰带上。 洪武十二年老头刚过世,朝廷征召的圣旨就到了家门口。 朱同看着黄绫圣旨上金灿灿的印章,心里那点功名念头又活泛了。 他哪知道,老爹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宁做田舍郎,莫登天子堂",这话是用命换来的教训。 朱同进京后倒真过了几年风光日子,先是在翰林院修《洪武县志》,后来调到礼部管祭祀,三十出头就穿上绯红官袍。 可惜好景不长,洪武二十三年空印案发,全国上下砍了上千颗脑袋。 朱同这种没根基的小官,随便安个"怠慢祭祀"的罪名就下了诏狱。 据说老朱念着旧情,赐了条白绫让留全尸。 消息传回徽州,乡亲们都说朱升坟头的柏树一夜之间全枯了。 后来明朝修《太祖实录》,写到朱升这段总是含糊其辞。 倒是民间流传的戏文里,常有白胡子老头拽着儿子不让当官的桥段。 有说书先生讲,朱升晚年常坐在村口老槐树下,见着赶考的书生就摇头叹气。 村里后生问他为啥,老头摸着树皮上的裂纹说:"你们看这老树活得久,是因为它不长在皇宫院子里啊。" 参考资料:朱升(明代)名人简历

0 阅读:191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