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两名卧底夫妻假戏真做结为真夫妻,妻子牺牲后丈夫一生未娶,7年后原本牺牲的妻子竟找上门来……
天津英租界的一间阁楼里,21岁的王士光正在组装一台电台。
隔壁房间传来跳绳的声音,一下、两下,节奏分明,这是安全信号,表示楼下没有可疑人员。
跳绳的是15岁的王新,名义上是他的妻子,实际上是组织安排的搭档。
两人相差6岁,从未见过面,第一次会面时都很尴尬。
王新每天早上去市场买菜,下午在家做针线活。王士光白天装作办事员,夜里收发电报。
一个月后,日军在租界搜查,他们破门而入,翻箱倒柜。
这次有惊无险让两人开始真心交流。
王士光发现王新机智,还能认出他收发电报的内容。两人经常深夜讨论密码破译,关系渐趋融洽。
1938年12月26日,组织批准两人正式结婚。
证婚人是一盏煤油灯,证词是两人共同宣誓继续为革命奋斗。
嫁妆是王新亲手缝制的一床被褥,新郎礼物是王士光修理好的一台收音机。
没有酒席,没有亲友,只有他们两个在昏黄的灯光下交换了信物。
1940年春,形势突变,王士光接到命令,需要赴平西根据地建立新电台。王新则被派往东北执行另一项任务。
临行前,王士光把祖传的怀表递给妻子。王新拿出连夜织好的毛线手套,套在他手上试了试尺寸。
两人在天津站月台分别,火车汽笛声中,王新挥手告别。
王士光透过车窗看着妻子的身影越来越小,心里涌起不祥的预感。
这一别,竟是七年生死未卜。
王士光到达根据地后,电台设备在运输中损坏。
他冒险下山采购零件,多次遭遇日军搜捕。一次转移中,他背着电台在山路跋涉,摔伤了腿,但坚持把设备送到指定地点。
1945年,王士光改造国民党缴获电台成功,立下特等功。
消息传到报纸上,但标题只写"通讯兵英雄",没有提及姓名。
同期,王新在东北遭遇叛徒出卖,被关押三个月。
脱险后,她辗转多地,最终在牡丹江参加土改工作。
1942年,王士光收到消息:王新在东北执行任务时牺牲。
消息来源是一个从东北撤退的干部,他说亲眼看见王新被日军枪杀。
王士光一夜没睡,第二天继续工作,战友看他憔悴,劝他休息,他摆摆手继续调试设备。
从此,他拒绝所有人的牵线搭桥。
上级关心他的婚姻问题,他总是说还不确定妻子的生死,要等有确切消息。
王新在东北也听到了,王士光牺牲的传言。
据说他在平西执行任务时被敌人包围,为保护电台资料壮烈牺牲。
她把怀表贴身收藏,每晚都会拿出来听听秒针的响声。
白天工作时,她用怀表计算工作进度,仿佛丈夫还在身边。
七年间,两人都没有再婚。
王士光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王新则对同事说,她已经有丈夫了,只是暂时不在身边。
1947年初,王新在废弃的报纸堆里看到一篇报道。
标题是"根据地通讯英雄",文中描述的技术改造细节让她心跳加速。
她连夜查找更多资料,终于在一张照片说明中看到了",某部通讯组长王士光"的字样。
照片模糊,但她认出了丈夫的轮廓。
第二天,王新扒上南下的货车,她身上只有十几元钱,穿着打满补丁的棉袄。
一路颠簸,靠吃馒头喝开水维持体力。
经过三天三夜,她到达张家口,询问了数十个人后,终于在军区通讯部,找到了王士光的消息。
那天下午,王士光正在给学员讲解发电机构造。
他右手拿着扳手,左手指着发电机的零件,解释每个部分的作用。
教室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问路,王士光愣住了。
手中的扳手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他慢慢转身,看到门口站着一个穿破棉袄的女人。
女人晒得很黑,头发凌乱,但怀里抱着的小包裹,他认得出来。
王新向前走了两步,从包里拿出那块怀表。表盘有些磨损,但指针还在正常走动。
"王士光,我以为你死了。"
"王新,我也以为你死了。"
两人对视片刻,都没有再说话。七年的思念和误解,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原来,当年传递消息的人搞错了,牺牲的是另一个同名的通讯员。
而关于王新的噩耗也是误传,她虽然被捕,但很快就被营救出来。
当晚,王士光带王新去了一家小饭馆。
他一口气点了四个菜,是七年前王新最爱吃的。
王新还是吃得很快,像在东北时养成的习惯。
王士光看着她,觉得时间仿佛回到了天津的阁楼里。
饭馆老板娘好奇地看着这对年龄相仿的夫妻,小声问他们是新婚吧?
王新笑了笑:结婚九年了,不过最近几年一直分居两地。
老板娘露出理解的神情:革命年代嘛,聚少离多很正常。
王士光点点头,握住了王新的手。
九年前的婚礼只有一盏油灯见证,九年后的重逢却有了更多的故事。
此后,两人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
王士光参与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王新则在妇女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他们再也没有分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