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早餐店老板遇到了四个刚从管教所出来的少年,让她给几碗饭吃,她看着孩

笑对的风雨 2025-05-11 21:20:05

1983年,一早餐店老板遇到了四个刚从管教所出来的少年,让她给几碗饭吃,她看着孩子可怜就给了,结果吃完后孩子跪在她面前喊妈,这一喊出了700名劳改犯儿子,其中甚至还有比她都大一岁的人来认她当妈。 0月的清晨,太原一家早餐店门口站着四个少年。 他们衣服破旧,脸色蜡黄,身上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味道。其中一个不到十六岁,另外三个看起来也都未成年。 老板娘韩雅琴本想赶他们走,这些孩子一看就是社会上的混混,店里来这种人对生意没好处。 但她还是端出了四碗豆浆,配上两根油条。 "快吃吧,吃完就走。"四个少年狼吞虎咽,几乎没咀嚼就吞下去。显然饿了很久。 吃完后,为首的少年没有走。他突然跪了下来,其他三个也跟着跪了。 "阿姨,我们刚从劳改所出来,不想再犯罪了。" 韩雅琴愣住了。她是开早餐店的,不是做社会福利的。四个刚释放的少年,听起来就是麻烦。 "起来,别在我店里跪。" 但少年们不起来。他们说父母离异,已经流浪了一周。再这样下去,只能去偷去抢。 韩雅琴看了看店外的行人,又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四个少年。 "先起来再说。" 这一让步成了转折点。 第二天,四个少年又来了,自告奋勇要帮忙收拾店面。韩雅琴没拒绝。 一个月后,她竟然允许他们住在店里的小房间。 邻居们开始议论,有人说韩雅琴疯了,收留一群刑满释放的少年,是给自己找麻烦。 果然,麻烦来了,小区里丢了东西,第一反应就是怪罪这几个少年。 有人直接指责是他们偷的,虽然没有证据。 韩雅琴决定带着他们修路。 小区的路面坑坑洼洼,居民呼吁修整多年都没人管。 韩雅琴带着几个少年,从废弃工地捡砖,一块一块铺设。 六个月后,一条平整的路修好了。政府看到了他们的努力,给予6万元的奖励。 韩雅琴用这笔钱成立了劳动服务队。 最开始接的活都是脏活累活。医院太平间的清洁,一般清洁公司都不愿做,服务队却主动接下了。 有一次,一个少年吐了,嫌味道太重,韩雅琴二话不说,自己去清理。 "干这行,就要吃得了苦",半年后,服务队的口碑建立起来了。活越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大。 1990年代,服务队扩展为英辉集团,涵盖餐饮、汽修、电器维修、农林场等领域。年营业额达到7000万元。 但韩雅琴接收的人群也越来越复杂。有吸毒的,有网瘾的,甚至有智障患者。 最老的收留者是阎建国,82岁,比韩雅琴还大两岁。 他被送到集团时,已经失去了生活能力。 韩雅琴安排人轮流照料他,直到他去世。 集团像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每个进来的人,韩雅琴都称之为"孩子"。 她给"孩子"提供培训,烹饪、美容美发、农业技术,各种技能应有尽有,只为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 每当有"孩子"结婚,韩雅琴都会准备嫁妆。两床棉被,不值钱,但代表着一份心意。 很多"孩子"流泪了。他们从小到大,没有人像韩雅琴这样关心过他们。 但韩雅琴也有遗憾,她的亲生儿子得了癌症。病重时,韩雅琴正忙着处理集团的事务。 等她赶到医院,儿子已经去世了。 这成了她终身的痛。她把更多的爱给了"孩子",仿佛在弥补什么。 2014年,韩雅琴获得央视"年度慈善人物"称号,在颁奖台上说的第一句话不是感谢,而是:"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截至2025年,86岁的韩雅琴还在坚持,帮教基地累计安置超过700人。 全国有3000多名服刑人员通过信件认她为母。 但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韩雅琴需要自筹资金,为"孩子"购买养老保险,集团虽然盈利,但大部分都用于帮扶,留存有限。 她的身体也在衰老,有时候,她会忘记某个"孩子"的名字,或者记不清某项安排。 周围的人开始担心,韩雅琴之后,这个帮教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毕竟,这种依赖个人奉献的慈善方式,本身就存在可持续性的问题。 但韩雅琴似乎从未考虑过这些。 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查看"孩子"的起居,安排他们的工作。 从1983年的一碗豆浆开始,韩雅琴已经守护了40多年。 她改变了700多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更多人对刑释人员的看法。 社会上的偏见仍然存在,但韩雅琴用行动证明了一点:每个人都值得被给予第二次机会。 但这个故事也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个人的善良虽然可贵,但社会制度的完善同样重要。 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帮扶机制,让更多像韩雅琴这样的人不再孤军奋战? 这可能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0 阅读:0
笑对的风雨

笑对的风雨

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