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外交官的绝地反击:30人使团遭劫,他竟借兵8000横扫整个印度! 鲜为人知的是,大唐贞观年间,一个名叫王玄策的文官,在印度上演了一出"一人灭一国"的传奇。当30人使团遭遇灭顶之灾时,他却凭借超乎常人的谋略和胆识,创造了中国外交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军事奇迹。 【血染恒河的外交劫难】 公元647年春,王玄策接到唐太宗的诏令,以正使身份率30人使团出访天竺(今印度)。这本是一次寻常的友好访问,四年前他曾作为副使到过印度,对当地风土人情了如指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使团抵达中天竺边境时,传来噩耗:友好的戒日王尸罗逸多已经驾崩,权臣阿罗那顺趁机篡位!这位野心勃勃的新君对大唐毫无敬意,反而觊觎使团携带的大量金银财宝。 "杀光唐使,抢夺财物!"阿罗那顺一声令下,数千印度军队如猛虎下山般扑向唐朝使团。激战中,30名护卫虽然个个以一当十,但终究寡不敌众。多数人战死当场,幸存者被俘。王玄策在乱军中浴血奋战,最终仅带副使蒋师仁等数人杀出重围。 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此刻,一个惊天动地的计划在王玄策脑海中成形。 【文官的惊天谋略】 按常理,遭遇如此灾难,明智的选择是立即返回长安,向朝廷禀报此事。但王玄策偏偏做出了一个让后世瞠目结舌的决定。 逃到吐蕃境内后,王玄策掏出随身携带的大唐敕书,以天朝上使的身份,向吐蕃赞普和尼泊尔国王发出了借兵请求。《新唐书》记载:"玄策以檄召邻国兵。" 彼时的吐蕃正值与大唐的蜜月期——松赞干布刚娶文成公主不久,自然不敢怠慢。尼泊尔王国也一直仰慕大唐天威。两国很快派出精锐骑兵:吐蕃1200人,尼泊尔7000人。 这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总计不足万人,面对的却是中印度数十万大军。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场必败之战。 【茶镈罗城的血战】 公元648年初,王玄策指挥这支联军,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直扑中印度。 阿罗那顺得知消息后哈哈大笑:"区区万人乌合之众,也敢来送死?"他派出十万大军,准备一举歼灭这支"蚂蚁"。 然而战争的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王玄策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他巧妙运用唐朝先进的军事技术——《新唐书》记载联军"作云梯、霹雳车"——这些攻城器械让印度守军措手不及。 激战三天三夜,茶镈罗城陷落。印军阵亡三千余级,溺水而亡者上万。阿罗那顺见势不妙,率残部逃往首都。 【乾陀卫江畔的决战】 王玄策穷追不舍,在乾陀卫江畔追上了印度主力。这一次,他施展了更高明的谋略:佯攻正面,自己则率主力从上游悄然渡河,出其不意地从侧翼发起突袭。 混战中,副使蒋师仁亲手生擒阿罗那顺。失去主帅的印军顿时崩溃,王妃和王子相继被俘。随后,王玄策兵锋所指,五百八十座城池望风而降。整个北印度,几乎全部臣服在这支"杂牌军"的铁蹄之下。 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开创了中国外交官指挥外国军队作战的先例。 【被历史遗忘的英雄】 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押解俘虏阿罗那顺等人返回长安。如此赫赫战功,按理应当名垂青史。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旧唐书》《新唐书》对此事都是寥寥数语,王玄策也仅被封为"朝散大夫"——一个从五品的中级官职。 虽然被历史冷落,但王玄策的传奇并未结束。从龙朔元年(661年)开始,他又从印度引进了先进的制糖技术。据《册府元龟》记载,王玄策带回的"竹甑法"制出的"煞割令"糖,品质远超西域糖品,为中国制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印度果然不是善茬!大批美军弹药运抵印度,美国心里面乐开花,巴基斯坦知道这个时候一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