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后汉纪•后皇帝•22 东汉纪•41/41后皇帝•考注:何曾、张通、司马炎、司马攸、裴秀。 【考注】 ①、何曾:原名瑞谏,又名谏,字颖考,曹魏太子太傅何夔之子,何遵、何邵之父。公元199年出生,西晋大臣,开国元勋。先谥曰孝,太康末改谥曰元。何曾承袭其父爵位,魏明帝即位后,任散骑侍郎、典农中郎将。何曾与司马懿私交深厚,司马炎袭父爵为晋王时,何曾为丞相,助其废曹立晋。晋朝建立后,他官拜太尉,封为朗陵公。咸宁四年即公元278年去世,终年79岁。著有饮食著作《食疏》 ②张通:三国末期蜀汉的官员,豫州汝南郡人,今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北人。刘禅末年为殿中督,主宿卫兵,督守殿内。魏景元五年即公元264年,刘禅降魏,东迁洛阳。当时情况混乱,蜀汉大臣都不愿跟随,只有张通与郤正舍弃妻儿老小,单身随侍。到达洛阳后,张通被魏朝廷封为列侯。 ③、司马炎:晋武帝,字安世,公元236年出生于河内温县即今河南省温县,司马昭之子,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年登位。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初以门荫入仕,封北平亭侯。后迎立魏元帝曹奂,授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拜相国,袭封晋王;同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司马昭的王位,并于当年迫使曹奂让位于自己,建立晋朝,改元泰始。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颁行户调式,促进人口增长,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公元280年,晋派大军伐吴,东吴灭亡,从此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司马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埋下隐患。太熙元年四月己酉日即公元290年5月16日 , 司马炎病逝,终年55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峻阳陵。 ④、司马攸:字大猷,小字桃符。公元248年出生于河内郡温县即今河南温县。西晋宗室、书法家,晋文帝司马昭次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谥号“献”。司马攸生性温和聪慧,有治理才能,袭封舞阳侯。西晋建立后,封齐王,历任骠骑将军、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要职,所任颇有建树。公元275年,刻名列于朝庙受祭祀。司马攸善书法,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公元283年,呕血而亡,终年37岁。 ⑤、裴秀:别名裴季彦,公元223年出生于河东闻喜,即今山西省闻喜县,魏晋时期地图学家。魏国时裴秀曾随司马昭行军作战,因参赞军机有功升任尚书,后任尚书仆射。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封裴秀为司空,即宰相,兼任地官,掌管国家户籍、土地和交通。公元271年4月3日去世,终年49岁。他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修改官制,提议恢复五等制,是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著有《禹贡地域图》等。
《纲鉴易知录》后汉纪•后皇帝•22 东汉纪•41/41后皇帝•考注:何曾、张通、
快乐开心正明
2025-05-12 01:08:51
0
阅读:0